我一边开着那辆新款E6电动,心里直打鼓。毕竟,刚装上充电桩,还得琢磨怎么优化一下,才能装得更快点、更稳定些。充电线还把我拉倒了门口那堆杂七杂八的工具箱里,我环顾四周,街上几台烧油车经过,排放的尾气在空气中像一条模糊的烟影。
你知道吧,巴基斯坦每年进口石油花费大概在159亿美元(估算,体感)左右,换算成人民币也就是大十几亿。那是巨额的支出,几乎每次加油都像是扔钱进了燃烧炉。我跟朋友说:你觉得能不能靠电动汽车,少点石油进口?他摇摇头,要真能,政府早就开始行动了。
1. 最近我翻了翻记事本,看到关于电动汽车的普及率,样本少(估算,体感),大概去年只有不到1%的新车是纯电或混动。特意看了个报道,巴基斯坦的电动车产量也就五六千辆(估算,样本少)——听起来似乎还不像一个国家级的转弯。
而且,问题都写在脸上:充电设施不足、动力电池成本高、消费者观念还在摇摆。举个例子,相比福特或大众在印度或中国的布局,巴基斯坦的产业链还很薄弱。就像造苹果派:苹果的仓库和供应链都井井有条,但这里,好像还在用手工挑拣苹果。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看到政策字眼,心想:有钱都不一定能兑现。新出台的《2025-30年新能源汽车政策》——光看字面觉得挺有野心,目标是到2030年,30%的新车是电动车,2050年搞成全电动(这段先按下不表)。但我反复琢磨,这目标能实现不?别说技术支持,就是市场基础还差得远。
对比:就我观察,印度或者中国一些城市的电动车普及确实快——像深圳的路上,电动车就占了40%以上(体感,样本有限),而巴基斯坦,很多人还在用油车,甚至不在乎的涨跌。
供应链方面,我觉得像比亚迪这样的大厂,它们进入巴基斯坦,不只是想卖车,更像是在屯地盘。你试想:一件事,搬到国外,必先考虑当地的制造和组装。比如比亚迪打算在卡拉奇投资建厂,年产数千辆,搭建本土供应链。实际上,能不能找到能跟得上的零部件供应商?甚至,能做到劳动力不断升级,达到中国工厂的水平?这就像栽花:土壤要肥,水要足,光照够,更不用说工艺水平。
说到这我突然卡壳了(这段先按下不表),毕竟,巴基斯坦的制造基础还没完全成熟。很多电池、控制器还得进口。去年才谈到一两家本地厂,产量寥寥无几。
我还在思索:为什么相关政策的实施碰壁这么频繁?有人说,是因为财政收入太重要,依赖油税那一套不能轻易放掉。虽然有人质疑:碳税对环境其实影响不大,毕竟他们把这当作平衡预算的工具多过气候行动。
你有没有想过,这里的充电站多了,能不能真的节省点油?我自己心算过,巴基斯坦每年的油耗,估算大概在20亿升左右(心算,粗略估计)。一辆电动车跑150公里,耗电约15度(估算,体感),一度电成本约0.05美元(充电便宜点),每公里平均成本也就3美分(粗算),就是油的1/4——别说了,真要折算下,电动以后的成本会不会还会更低?这个问题,很多消费者还是没搞清楚。
还有一个细节:我看到比亚迪在巴基斯坦推进的本土组装厂,今年已经有50辆左右的车型在路上跑了(样本有限),感觉像是试水。但农民工、司机、搬运工他们还在用油车——这些人不仅买不起电动车,甚至都不太认得电池能用多久?问他们,反应都是:电池能用多久?大概能用几年吧,但我看别人换都很麻烦。
这个信任问题,几乎是推广最大的障碍。有人开玩笑说:要是汽车能像手机一样保值,可能就容易多了。可实际上,电池的耐用性还没达到大家的预期。
我还记得,城市空气污染,一直是个硬伤。拉合尔那次,PM2.5记得有40微克(估算,体感),实际上比国家标准高出很多。交通污染占了不少份额,换成电动车,空气质量能明显改善?我猜,政府在宣传里总说这点,但实际效果能持久么?理论倒是没问题,但执行的难度,那是实实在在的。
说到这个,我在想:是不是还得靠社交媒体,安抚一下公众的担忧?毕竟,很多人都惯了油烟味,惯了发动机的声音。要他们接受电动车就是新潮的说法,远比想象中难得多。
(这段突然又觉得发散了)但我觉得,未来如果——如果电池续航能再提升20%,充电站能再遍布点,买电动车的低收入家庭是不是也会考虑?也许,低成本的旧车改造,像有人提议,用电池替代油箱,成本能压到10万卢比(约352美元),这对很多人来说,已经足够吸引。
可这又让我想到:巴基斯坦的能源结构依然严重依赖煤炭和天然气,新能源的股市还在萌芽期。而且,外部环境——比如国际、政策变动、外国投资,这些都像绳子绑着国内的汽车产业。
你觉得,巴基斯坦的将来,会不会真像那些雄心勃勃的目标一样,最后变成口号多、落实少?还是说,真正兜底一些措施,比如增加本土制造和降低成本,才是突破口?我心里其实蛮迷茫的。
临场小计算:如果巴基斯坦每年用油20亿升,新能源车能节省20亿升油,平均每升格在1.2美元左右(估算,体感),那么每年节省的成本大约24亿美金(大概160亿人民币)。这个数字,不算小了。
但问题是,这个潜在的节省能转化为多少实际的推动力?能推动企业和政府配合得像点火一样快?我也不太清楚。
有人说,技术和政策都走在前面了,但底层的人心还得跟上。比如:你敢买吗?你会换吗?你知道充电站在哪儿吗?这些,关乎最实际的事情。
(这时我还在回想一件事——刚才忽然想到:也许,最大的问题不在技术,而在认知。)
最终,究竟是将油车变成记忆中的过去,还是靠新能源开出一条新路?这个答案,就藏在每一辆油车逐渐稀少的路上,和每一座充电站逐渐点亮的灯火里。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