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人形机器人,大伙儿先蹦出来的肯定是科幻片里那些呼风唤雨的主儿,上天入地,拯救苍生。可憋跟我说,离它们真能进咱家门,还隔着十万八千里地儿呢。偏偏最近,奇瑞支棱起来了,跟AiMOGA团队捯饬出的墨甲人形机器人,直接梭哈,交付了220台!而且,不是那种在实验室里扭扭屁股的“花架子”,是真能杵在4S店里,递茶倒水、侃侃而谈,甚至能撮合买卖。这事儿,是不是有点玄幻?
这批铁疙瘩先要出海,在马来西亚的4S店已经扎根了。你品,你细品,一个金属人儿杵在那,跟你热情地扒拉汽车配置,这味道,是不是有点赛博朋克那味儿了?奇瑞胃口不小,他们的“三步走”路数,是要先把机器人塞满4S店,再攻城略地,拿下商场、衙门,最后还要变成家庭煮夫。
这事儿让人咂摸出点意思的地方在于,它破了个“金身”。之前,人形机器人这行当,一直猫在概念阶段,要么是PPT,要么是小打小闹,搞不定量产。墨甲机器人这回批量交付,好比给行业打了鸡血,扯着嗓子喊:“喂,这玩意儿不是画饼,是能变现的!”
可架不住寻思,这事儿也挺耐人寻味的。咋人形机器人就能在汽车销售这旮旯找到突破口?一个门道是,汽车圈子本身就卷生卷死。销售不好招,养起来费劲,还得防着他们撂挑子。现在好了,换成机器人,随叫随到,不带哼唧,也不会狮子大开口,老板们当然眉开眼笑。
但,幺蛾子也来了。机器人在4S店里刨了销售的饭碗,那这些卖车的咋整?难不成卷铺盖回家,考研考公,或者改行送快递?这背后,其实是更深层次的就业结构性问题。人工智能这玩意儿,确能提效降本,但搞不好也会让就业市场更拧巴。
有人没准会说,这是技术进步的必然代价。这话,说的轻巧。技术进步是美事,但不能让一小撮人把苦水都喝了。况且,现在的人形机器人,真能把人肉销售给踢出局吗?
别忘了,买车这事儿,很多时候不光是瞅参数、抠价格,还得讲究一个“人情味儿”。销售的道行、话术,甚至他跟你唠嗑的腔调、眼神,都可能左右你的购买欲。机器人呢?它们能掂量出你对颜色的喜好,对品牌的执念吗?它们能在你举棋不定的时候,给你一个掏心窝子的建议吗?
所以,墨甲机器人的批量交付,与其说是技术革命,倒不如说是对现有商业模式的一种补丁。它能提高效率,降低成本,但它顶天了只能是二把刀,没法完全替代人的价值。
归根结底,技术这玩意儿,最终还是要为人服务。咱不能为了赶时髦,就忘了人的本分。墨甲机器人的“三步走”蓝图,固然让人眼热,但更要紧的,是咋平衡技术发展和社会责任,咋让每个人都能雨露均沾,而不是被时代的车轮碾压。这,才是真正值得咱拨拉算盘珠子的事儿。区区220台机器人,就够咱琢磨一阵儿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