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们要禁止燃油车?碳中和目标到底有什么实际意义?电动车真的是未来唯一的方向吗?要不要把这个问题变成填空题,德国人自己写答案。但德国这一次,明显还没定下来。燃油车是不是“恶人”,电动车是不是救世主,这事大伙争得脸红脖子粗。都说要给孩子留下一个干净世界,可具体怎么干,做父母的意见分歧很大。
一边是汽车行业巨头们的忧虑,厂长磨刀霍霍,担心饭碗不保。禁了燃油车,整个产业链要变天,数以万计工人直接受影响。“逼得工厂关门、失业潮涌来”,这话听着不是危言耸听。它不是理论上的可能,是已经有人在算账了的事。很多人觉得德国制造业强大、汽车工业稳如磐石,但本质上也怕风吹草动。你说2035年禁了燃油车,大家投身电动车怀抱吧,可工人会不会被凭空消失?变成电池小工?变成操作软件的码农?这些人上了年纪,真能顺利切换吗?自动化、电气化时代,人这个零件最难换。
另一边,有人觉得,说这个燃油车“致命”,是对气候的负责。我们再不管,就是“地球烂账越来越多”,账单甩给下一代。电动车环保,更优越,这阵风呼呼刮起来了。可是,有没有谁静下来问,电动车真能拯救地球吗?把汽车排放归零,那电力哪儿来的?德国的电靠谁?煤、气没断干净。风能、光能、核能接得上吗?还有电池怎么处理?产能跟得上,污染跟得上吗?说白了,只要大工业在一天,污染减了一头,还得小心尾巴。很多人把希望全押在电动车,也许太理想了。
更复杂的是,技术到底该由谁指定?欧盟定了规则,2035年起零碳排,要么电动、要么别造。但德国总理却跳出来说,不能只认一种技术,要有“技术中立”,氢能、合成燃料这些方向不能废弃。这个说法耐人寻味。自己人都有分歧,产业里有人押电动,有人认为合成燃料化解最后10%排放更靠谱。你说竞技场上大家比拼,凭本事谁赢谁输,这公平。可政策一拍板,谁活谁死是一道杠。是让科技自己升级,还是让政策提前关门?有人觉得这是创新,有人觉得偏见。
同个主题——气候保护,是不是技术就是唯一答案?德国有一种“技术信仰”,干什么都相信工程师能搞定。但事实是,工程师要的是路线清晰,多元备选。产业花几十年才有现在的规模,一刀切说你不行了,阵痛不可避免。产业不是拼图,砸掉一块还有空档。老牌厂家根植全球,假如欧洲市场封死燃油车,中国、巴西、印度这些大市场会跟吗?德国车厂不是只在德国卖车,还得全球竞争。全面转型之后,是不是海外市场失手?是不是被新生制造业赶超?谁能拍胸保证?
这里还衍生一个问题,到底是市场决定技术,还是政策指定方向?德国不少厂长其实既怕失去自主权,又怕被政策逼死。谁都不信政治家能像工程师一样,懂得技术进化该有的压力和动力。有时候,技术的突破和政策的“推一把”要搭配。但碰到大规模工业,靠一句话就能推动革命,很难。
又有观点兴起,“消费者接受度”才是根本。宝马不愧是老实人,直接摇头说“有一两成消费者死活不接受电动车”。强推,是不是跟老百姓对着干?你刚买的宝马320,八年以后二手车一文不值,还不能卖了,砍了谁心里不难受?还没说偏远地区,充电桩不够建,电价贵得吓人,电动车开出去就是“地理围困”,不像原来烧油一关乎就是路通天下。电动车升级快,二手残值低,不少人觉得还不如燃油车。城市青年冲动买电动,乡镇大叔死守油车,这就是现实。
为什么德国争议最大?因为德国是汽车大国,带动超过百万就业和千亿经济。禁令是“割肉”,并不是普通小政策。法国英国怕什么都不会像德国这样痛。欧盟是大家伙,一刀切政策对谁影响最深,谁声音最大。车厂老总坐下来,自己算账,有人“赌大“电动化,有人怕不保饭碗。德国政府夹在中间,工程师的技术梦想和工人的就业现实,左右两边吵不休。
梅尔茨说,德国要“站在汽车工业这边”,要弹性、开放、技术多元,这个说法和大部分车厂还是一致的。但是电动化是产业趋势,也有人觉得德国没得选。谁都怕:“别人都上电动车了,我还在烧油,是不是被竞品淘汰?”可全面电动,风险巨大。充电设施、能源价格、税负减免,这几个事一条没解决,转型就是“裸奔”。谁都不信政府能提前搞妥这些盘子。
有一种观点很有意思,电动车是气候目标的“工具”,未必是终点。车厂力推合成燃料、生物柴油,是不是当局完全不信这些新技术能起作用?只认电动,是不是赶走了部分创新?电动车是新能源浪潮的序章,谁也不能保证它是终章。要是几年后氢能、合成油技术有了突破呢?2035年一刀切,后悔来不来得及?
再看一个现实,欧盟提前审查禁令,说明什么?说明内部都没谱。德国人一贯喜欢做压力测试,有没有考虑过,提前审查是不是怕政策风险太大?每次遇到技术变革,都会有人希望“缓一缓”,政策不要太死板。这回欧盟头铁,德国人软硬兼施,谁能赢?
还有外部压力,全球大厂谁能“移风易俗”?中国电动车厂冒出来,欧洲怕的是技术掉队。外部竞争不只看政策,得看工程实际。德国人有追求技术极致的传统,但技术不一定非得只用一种模式。假如德国车厂全力转型,有崩盘风险。假如技术多元,也有市场难题。但拖拖拉拉、左右观望肯定不是德国风格。可现实版“进退两难”,就是现在德国汽车业的真实写照。
回头再想一想,人类对技术进步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旧的不去,新的难来”。每次技术迭代都有阵痛,有人丢饭碗,有的产业消失,有的企业重生。德国人这次纠结,是因为汽车工业不仅是吃饭的家伙,也是国家的脸面。你丢掉了这一块,就是“砍断自己一条腿”,原地瘸一辈子。可是,再不迈步,未来的蛋糕也轮不上自己分。一代人喝油,下一代喝电,第三代呢?喝氢?喝太阳?世界变得太快谁都不敢下死棋。
德国这场争论,是技术进步和产业现实的角力,也是政策理想和市场选择的博弈。燃油车禁令只是一个节点,背后是“谁来决定技术路线,谁为产业转型埋单,谁能兼顾气候与就业“这些大问题。电动化是现在风口,但谁能确定它不是下一个技术枷锁?德国的选择,是大胆“all in”,还是小心“二合一”,答案还在路上。技术有没有终极答案,也许每代人都要问一次。德国这回,听谁的?时间会给答案,但没人能保证不疼。
所以问题其实不是“要不要禁燃油车”,而是“怎么选技术路线”以及“谁来承担这路上的牺牲”。下个时代的汽车到底跑什么,没人敢拍板。禁令是“道德宣言”,也是“产业分水岭”。可技术和市场没那么听话,大国博弈、产业进化、生态保护、民生安危,哪一个能让所有人满意?说到底,未来这个方向盘只要掌握在自己手里,那就还有机会跑出好成绩。德国汽车的路,谁掌舵,很快就见分晓了。
本文以传递社会正能量为核心,若存在表述不当或侵权情况,请联系我方进行修正或删除。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