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中旬,小米又上热搜了——这次不是因为销量,而是因为直播间被骂到险些停播。
2025年10月13日凌晨3时18分许,成都天府大道南段发生小米SU7交通事故,车门无法打开导致救援失败。
事故发酵后,大量网友涌入小米汽车直播间,刷屏"车门为什么打不开"等言论,其中夹杂着攻击性语言,甚至有人指责直播主播是"帮凶"。
10月14日,开播卖小米汽车的直播间已经少了许多,仅剩几个官方直播间还在继续,但评论区依旧有人刷屏质疑、贬低小米汽车。
这事儿乍看是正常的安全质疑,但仔细扒拉会发现——这些针对直播间的攻击,已经超越了理性讨论的边界。
主播们压根没参与车辆设计,也不负责安全标准制定,纯粹是在做日常销售工作。
可偏偏,他们就被当成了"出气筒",甚至有主播因为顶不住骂声暂停了直播。
这哪是简单的"消费者维权"?分明是一场针对"品牌关联者"的情绪化审判!
小米SU7车祸事故
10月13日凌晨3时18分许,成都天府大道南段发生了一起令人痛心的交通事故。
驾驶员邓某某,31岁,驾驶小米SU7沿着天府大道南向行驶,在通过天府五街路口进入天府大道南段后,与前方同向行驶的另一台车发生了碰撞。碰撞发生的瞬间,小米SU7越过了道路中央的绿化带,随后起火燃烧。等消防赶到的时候,这场悲剧已经造成了邓某某的死亡,两台车都不同程度地受损。
看起来就像是一场普通的交通事故,但关键的细节让这件事变得复杂起来。
成都警方的通报显示,经过检测,邓某某涉嫌酒后驾驶机动车。你可能会想,那这就是酒驾导致的悲剧呗。但后来发生的事情告诉我们,这个事故远比表面看起来要复杂得多。
现场的目击者透露了一个令人震惊的细节。
有人说"外车门是个电子锁,当时无法打开"。众多现场群众试图用各种办法打开车门,有人用拳头砸,有人找工具撬,有人甚至拿来了灭火器想砸开窗户,但一切努力都以失败告终。
直到消防车到达现场,消防员们才用切割机切开了车窗,才把被困的人救出来。只不过,这个时候一切都太晚了。
这个"打不开"的细节,就像一根导火索一样,点燃了网络上的舆论之火。
人们开始讨论一个问题:为什么这台现代化的电动汽车,在紧急时刻反而成了一个金属监狱?为什么拥有那么多智能功能的小米SU7,在最关键的逃生时刻,反而让人无法逃离?
这个疑问在互联网上迅速蔓延,从一个单纯的交通事故,变成了关乎新能源汽车安全设计的大讨论。
而且我们必须承认,这个讨论本身是有其合理性的。小米SU7采用的是半隐藏式门把手,这种设计通过按压内部的微动开关来实现电动解锁。
在正常情况下,这种设计没有问题。但是,一旦车辆在碰撞中断电,一旦这些微动开关失效,一旦电机无法工作,这个看起来很炫酷的设计就可能变成致命的缺陷。这不仅仅是小米的问题,而是整个新能源汽车行业都在面临的一个共同的挑战。
小米汽车直播间网暴
事故发生的当天下午,小米汽车的直播间里发生了一场看起来很疯狂的事情。
大量的网友像是接到了什么暗号一样,集中涌入了各个小米汽车的直播间。他们不是来咨询车辆信息的,也不是来了解产品的,而是来表达愤怒的。
"还有脸卖车?出了人命怎么办?"这样的弹幕刷屏了。评论区里充满了"车门为什么打不开"的疑问。还有更激进的言论指向了那些正在直播的主播们。网友开始说,"现在替小米宣传、还为小米卖车的就是帮凶"。这个说法听起来很严厉,但它在当时确实产生了巨大的传播力。
一个主播正在介绍SU7的智能座舱功能,结果评论区直接被"帮凶""出气筒"这样的词语刷屏。主播试图解释"事故原因还在调查",但这句话立刻激怒了评论区的某些人。他们开始说"你拿钱办事就是帮凶""现在还敢给小米洗白吗"。甚至还有人说"你卖一台车就是害一条命"。
这种攻击的强度,远远超出了一般的消费者质疑。这已经不是在讨论产品安全了,而是变成了一场人身攻击。那些直播主播们,他们只是在做自己的工作,他们既没有设计车门,也没有制定安全标准,更没有参与决策。他们就是在那儿介绍产品,试图完成自己的销售目标。但现在,他们却成了整个舆论愤怒的靶子。
到了10月14日,情况更加明显了。原本很多小米汽车的直播间都开启了,但现在只有少数几个官方直播间还在继续。大多数直播间都暂停了,因为主播们实在顶不住那种铺天盖地的骂声。
这不仅仅是简单的舆论压力,这已经演变成了一场有组织的、针对性的网络暴力。
小米SU7电子门锁争议
现在让我们把焦点放在这场风波的技术核心上:小米SU7的电子门锁设计。
小米SU7采用的半隐藏式门把手,从外观上看,它就像是融入了车门的一部分。你需要按压这个把手,才能激活内部的微动开关,从而实现电动解锁。
这个设计从美学角度看,确实比传统的凸起式把手更现代、更简洁。但关键问题在于,这个看起来很炫酷的设计里面完全没有机械结构。一切都依赖于电力。
这个问题有多严重呢?想象一下,当一台车在高速碰撞中,整个车身都扭曲变形了,电路破损了,电池被损伤了。在这种情况下,这个依赖电力的解锁系统会发生什么?它会彻底失效。而且,由于没有任何机械的备份,一旦电力系统崩溃,就没有任何办法打开车门了。
但这里有一个问题,很多网友,包括当时的救援人员,可能都不知道的一个问题。小米SU7其实在车门内部的储物格前部,装有一个机械备份拉手。你只需要轻轻往上一拉,就能以纯机械的方式打开车门。在12V低压电瓶断电的时候,这个机械拉手可以应急使用。这是一个安全设计,一个保险。
但这里就出现了一个矛盾的现象。这个机械拉手的设计本身是合理的,但它的位置却存在一个巨大的问题。它在车门内部,不是在车门外部。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只有当你已经能够打开车门,进入车内的时候,你才能找到这个应急拉手。但如果你被困在车外呢?如果你是现场的救援人员,你怎么可能知道有这么一个东西藏在车门内部呢?
当某位主播在直播中专门解释了这个"机械备份拉手的位置",试图向网友科普这个安全设计的时候,反而招来了更多的骂声。网友们说"你是在甩锅吗","路人怎么可能知道这个位置","设计不合理还要狡辩"。这就是我们要讨论的一个重要现象:当一个技术事实被用来辩解的时候,它本身反而变成了舆论的激化剂。
小米SU7安全问题
现在我们需要把视野拉开,看看这个问题在整个新能源汽车行业中处于什么样的位置。
隐藏式门把手在新能源汽车上的使用已经变成了一个行业标配。很多车企都在采用这种设计。
但问题是,这种设计在紧急情况下暴露出来的风险,已经不是一次两次了。
我们可以回顾一下这两年发生的几件事。2024年4月26日,问界M7在山西运城发生了高速追尾事故。这台车碰撞后起火,车内的3人遇难。事故的原因之一,就是隐藏式门把手无法打开,导致被困人员无法逃离。这件事在当时引发了广泛的讨论,甚至有人质疑隐藏式门把手是否真的是一个"反人类"的设计。
不仅如此,就在2025年的4月,小米SU7自己也遭遇过一次类似的事故。一台小米SU7在安徽德州高速上发生碰撞爆燃,导致3名女性乘客遇难。这次事故中,车门同样面临了无法打开的困境。这不是一个偶然,这是一个系统性的问题。
看到这些事故,各个车企开始意识到,这个看起来很漂亮的设计可能真的存在问题。但更重要的是,监管部门也开始行动了。2025年9月24日,中国工信部组织全国汽车标准化技术委员会,起草了一个名叫《汽车车门把手安全技术要求》的强制性国家标准。这个标准明确要求,要禁止全隐藏式的门把手设计,要求每扇门都必须配备具有机械开启功能的外部门把手。
这个标准的出台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我们的监管部门已经认识到,隐藏式门把手的安全隐患是真实存在的,是需要被规范的。这不仅仅是一个设计美学问题,这是一个关乎生命安全的问题。而这个标准的公开征求意见截止日期是2025年11月22日,也就是说,这个标准即将成为强制性的规定。
但这里有一个关键的问题:为什么是现在才出现这个标准?为什么必须等到出了多起死亡事故,才有人开始制定这样的规范?为什么不能提前预见这个问题,提前做出防范?这个问题背后,暴露的是整个新能源汽车行业在快速发展中的一些急功近利的现象。
小米SU7在这件事中的处境很尴尬。他们既不是第一个采用隐藏式门把手的车企,也不是唯一的受害者。但因为小米本身就自带流量属性,一旦出事,立刻就成了舆论的焦点。问界M7出事的时候,网络上也有讨论,但热度远不如这一次。差别在哪儿?差别就在于小米作为一个互联网品牌,作为一个自带话题属性的品牌,它的每一个动作都容易被放大。
现在的小米面临的真实的问题是:怎样才能真正解决这个安全隐患?是简单地等待监管标准的出台,还是要主动出击,率先推出一个更安全的解决方案?如果小米能够率先推出"事故断电后外部机械开启方案",如果能够在监管标准出台之前就做出改进,那反而可能把这次危机变成一个转机。因为这样的话,小米就不再是那个"出了问题的品牌",而变成了"主动承责的品牌"。
结语:理性质疑不是"原罪",但情绪化审判终将"反噬"
从10月13日事故发生到现在,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完整的"舆论失控"的案例。
一开始是合理的安全质疑,然后转变为情绪化的谴责,最后变成了针对性的网络暴力。在这个过程中,原本应该被讨论的技术问题反而被边缘化了。
没有人再去仔细研究车门无法打开的真实原因,没有人去思考这个设计缺陷是如何产生的,也没有人去认真探讨应该如何改进。取而代之的,是无止境的谩骂和攻击。
但这种情绪化的审判,最终会带来什么后果呢?
它会让事情变得更糟。当一个企业处于舆论风暴之中,最需要做的就是保持理性,继续推进改革。但当舆论变成了一场人身攻击的时候,企业会被迫采取防守姿态,而不是进攻姿态。
小米现在需要处理的,不仅仅是技术问题,还要处理舆论问题。在这种情况下,真正的改革往往会被推后。
消费者的核心诉求其实很简单:要一辆真正安全的车。这个诉求是完全合理的,是应该被满足的。
但满足这个诉求的方式,应该是通过理性的讨论、透明的信息披露、有效的技术改进,而不是通过网络暴力。因为网络暴力解决不了任何问题,只能让问题变得更复杂。
现在的小米,正站在一个十字路口。
这次舆论危机,既可能成为一个教训,也可能成为一个转机。如果小米能够用极致的产品力和透明的沟通,成功地化解这些质疑,那么这次舆论风波就可能成为小米品牌从"科技网红"蜕变为"成熟车厂"的一个契机。
反过来,如果小米选择回避、否认或者简单的公关应对,那么这场风波可能会对品牌造成长期的伤害。
这就是现在的状况。一个技术问题,变成了一个舆论问题,最后变成了一个商业问题。
小米需要在这三个维度上同时发力,才能真正化解这场危机。
否则,这次风波可能会成为小米汽车征程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