捷豹路虎:一季报营收缩水9%,传统豪强的电动化转型有多难?

点击关注不迷路

捷豹路虎:一季报营收缩水9%,传统豪强的电动化转型有多难?-有驾

最近,捷豹路虎交出了一份让不少人皱眉头的成绩单:

2026财年第一季度全球营收66亿英镑,同比减少9%;

税前利润3.51亿英镑,暴跌49%;

销量87286台,也比去年同期下滑了。

这数据一放出来,评论区立马炸锅:

有人说是“老牌车企扛不住电动化冲击了”,也有人感慨“关税和汇率成了压垮大象的最后一根稻草”。

但事情真的这么简单吗?

今天咱们就来唠唠这份财报背后的故事。

一、营收利润双降:表面是“感冒”,根子在“转型阵痛”

先说营收缩水的问题。

66亿英镑听起来不少,但对比去年同期的72.5亿英镑,确实少了整整6.5亿。

利润更惨,直接腰斩。

官方给出的解释是“美国关税上涨和捷豹传统车型停产”。

这两条听起来像借口,但细想还真不是甩锅。

先看关税。

美国对中国制造的电动车征收100%关税,对欧洲车企也不客气:

2025年欧盟对部分进口车加征关税,捷豹路虎这种全球布局的车企自然首当其冲。

简单说,以前一辆车卖到美国能赚10分钱,现在可能只剩7分钱了,但成本还涨了。

再说停产。

捷豹品牌的老款车停产,直接导致销量断档。

比如捷豹XJ(豪华轿车)停产后,新推出的电动车型还没跟上,中间就出现了“青黄不接”的局面。

这就像你家厨房主厨突然辞职,新厨师还在学做菜,客人自然会流失。

但这两点只是表象,真正的麻烦在于:

传统车企的转型成本太高了。

二、电动化转型:烧钱的“马拉松”,不是“百米冲刺”

捷豹路虎这些年没闲着,砸钱搞电动化,但回报周期太长。

财报里提到,他们今年还要投入38亿英镑,约合367亿人民币搞研发。

什么概念?

相当于每天烧掉1亿人民币,一年365天不间断。

这笔钱都花哪儿了?

1. 工厂改造:英国伍尔弗汉普顿的电驱系统工厂刚改完生产线,专门生产电池组和电机。

这种改造不是换个机器那么简单,得重新设计流程、培训工人,甚至要和供应商重新谈判价格。

2. 新车测试:基于EMA纯电平台的揽胜纯电SUV已经在测试阶段,光是200多项测试就烧了不少钱。

电动车测试比油车复杂得多:

电池安全、续航衰减、极端天气适应性,每一项都得砸真金白银。

3. 品牌营销:揽胜之境、士在八方这些体验活动,听起来高大上,但办一场活动动辄几百万上千万。

捷豹路虎还专门在中国搞了个“外滩源壹号”体验展,光场地费就够买好几辆新车了。

问题是,这些投入短期内看不到回报。

比如揽胜纯电版的意向客户注册了6.5万人,但真正下单的可能不到10%。

毕竟电动车市场太卷了:

特斯拉Model X降价,宝马iX、奔驰EQC也在抢市场,消费者钱包就那么大,谁愿意为“传统豪华”多掏钱?

三、中国市场:合资2.0能救捷豹路虎吗?

中国是捷豹路虎的第二大市场,但最近几年日子也不好过。

2024年财报显示,揽胜、卫士、揽胜运动版占全球订单的76%,但这些车都是百万级的“富人玩具”,和BBA(奔驰宝马奥迪)主打的30万-50万市场完全错开。

问题来了:高端市场虽然利润高,但容量有限。

比如一辆卫士OCTA卖150万,一年能卖多少台?

1万台?2万台?

但比亚迪汉、蔚来ET5这种20万-30万的车,月销量都能破万。

所以捷豹路虎决定“降维打击”:

和奇瑞合作搞合资2.0项目,推出Freelander神行者电动品牌,主攻30万-50万市场。

这招看似聪明,但风险极大:

1. 品牌认知冲突:Freelander神行者以前是捷豹路虎的入门级SUV,现在变成独立电动品牌,消费者会不会觉得“这车还是那个神行者吗”?

2. 技术依赖:奇瑞负责工程、销售,捷豹路虎负责设计、研发。

这种合作模式听起来“取长补短”,但核心技术和供应链都在奇瑞手里,万一哪天闹掰了怎么办?

3. 竞争压力:国内电动车市场已经杀红眼了。

小鹏、蔚来、小米、比亚迪,哪个不是狠角色?

捷豹路虎的合资2.0计划2026年才推新车,那时候市场可能早被瓜分完了。

四、自由现金流7.58亿英镑:是“救命钱”,还是“遮羞布”?

财报里唯一能看的数据是自由现金流7.58亿英镑,比去年同期还多。

自由现金流是什么?

简单说就是“兜里能花的现金”。

这笔钱能撑多久?

按捷豹路虎现在的烧钱速度,38亿英镑的研发投入分摊到四个季度,每个季度要烧9.5亿。

7.58亿的现金流,撑不到一个季度。

当然,他们还有33亿英镑现金储备和17亿信贷额度,短期不至于破产,但长期看,如果营收持续下滑,这笔钱迟早烧完。

有人会说:“老牌车企底子厚,转型慢点怕啥?”

但市场不会等你慢慢来。

特斯拉2025年全球销量目标是300万辆,比亚迪新能源车月销30万台,连小米SU7都能月卖2万台。

捷豹路虎这种“慢节奏转型”,就像骑自行车追高铁,越追越远。

五、传统豪强的“电动化远征”,注定是一场孤独的长跑

捷豹路虎的问题,其实是整个传统车企的缩影。

转型成本太高:

工厂改造、技术储备、品牌重塑,每一步都要烧钱,但电动车利润低,销量上不去,现金流压力山大。

市场竞争太激烈:新势力玩低价,BBA咬住高端市场,传统车企两头受气。

政策风险难预测:

关税、环保法规、补贴退坡,任何一个风吹草动都能让车企“伤筋动骨”。

捷豹路虎CEO马德尔说:“英美贸易协议能缓解关税压力。”

但这种“等政策救市”的思路,终究不是长久之计。

真正的出路,还是得靠产品说话。

比如卫士OCTA赛车要参加达喀尔拉力赛,这确实能提升品牌调性,但普通消费者会因为“能跑越野”就买账吗?

再比如揽胜纯电版要上市,但续航、充电、价格这些硬指标,才是消费者真正在乎的。

最后说句实在话:

电动化这趟车,上车容易,坐稳难。

捷豹路虎能不能熬过转型期,咱们且走且看。

(全文完)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