赛力斯张兴海谈智驾:现在辅助驾驶 出问题从法规来说是人的问题

清晨的重庆两江新区工厂内,金属碰撞声与机械臂舞动的韵律交织成工业交响曲。赛力斯董事长张兴海站在总装车间二楼的观景台上,目光扫过正在下线的问界M8车型,突然转身对媒体说出那句引发行业震动的论断:“现在市场上所谓的智能驾驶系统,本质上仍是辅助驾驶。如果出现事故,从现行法规来看,责任主体始终是驾驶员。”

一、智驾技术跃进背后的责任边界

赛力斯张兴海谈智驾:现在辅助驾驶 出问题从法规来说是人的问题-有驾

工信部装备工业发展中心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市场搭载L2级辅助驾驶系统的乘用车渗透率已达42.7%,较三年前增长近6倍。这种指数级增长背后,是车企营销话术与消费者认知之间的微妙错位。某第三方检测机构在封闭道路测试中发现,当车辆以80km/h行驶时,驾驶者从发现系统警示到重新接管车辆的平均反应时间为2.3秒——这个时间足够车辆冲出50米盲区。

在浙江某新能源汽车体验中心,销售顾问向顾客演示自动变道功能时,特意强调:"这就像您请了个驾驶实习生,关键时刻还得老师傅把控。“这个比喻生动揭示了当前智驾系统的本质:它们更像是增强型驾驶工具,而非真正意义上的"自动驾驶”。

二、法规体系与技术进步的同频共振

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发布的《智能网联汽车产品准入指南》明确指出,车企必须建立"三级预警机制"。第一级是车辆状态提醒,第二级是方向盘震动等触觉警示,第三级才是紧急制动。这种分级管理机制,与民航客机的自动驾驶系统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机长始终对飞行安全负最终责任。

赛力斯张兴海谈智驾:现在辅助驾驶 出问题从法规来说是人的问题-有驾

2024年4月,工信部组织的行业闭门会上,某新势力车企工程师展示了一组数据:其系统在应对"鬼探头"突发状况时,决策准确率从2021年的78%提升至现在的93%。但与会专家立即指出,剩下的7%不确定性,恰恰需要人类驾驶员的终极把关。

三、用户认知重构的必经之路

在江苏盐城汽车试验场,我们目睹了极具冲击力的对比试验:当模拟前方突然出现障碍物时,未经培训的测试者平均需要1.2秒做出反应,而完成系统培训的驾驶员可将反应时间缩短至0.8秒。这个数据印证了长安汽车智能化研究院的结论:辅助驾驶时代,驾驶培训的重要性不降反升。

北京某驾校推出的"智能汽车专项课程"引发报名热潮,课程内容包括系统工作边界识别、紧急接管技巧等实用内容。62岁的学员王建国告诉记者:“学完才知道,那些自动驾驶广告里说的’解放双手’,得打上多少前提条件。”

赛力斯张兴海谈智驾:现在辅助驾驶 出问题从法规来说是人的问题-有驾

四、产业生态的协同进化

博世中国最新发布的《智能驾驶发展白皮书》揭示,单车智能系统需要与道路基础设施形成"双螺旋"进化。在雄安新区,路侧单元(RSU)与车载OBU的通信时延已压缩至20毫秒,这种车路协同模式将系统决策可靠性提升18%。但正如张兴海所言:“再先进的系统,也不能替代人类对复杂交通环境的综合判断。”

某保险公司精算师透露,针对智能汽车的特殊险种正在研发中,其核心是建立"人机责任分摊模型"。初步测算显示,合理使用辅助驾驶系统可使事故率下降34%,但滥用系统则会使风险系数飙升2.8倍。

五、未来出行的辩证法

站在深圳湾科技园的观景台上俯瞰,自动驾驶测试车辆在指定区域有序穿梭。这些挂着黄色临牌的车辆,每台都配备安全员——这个细节无声地诉说着技术发展的现实阶段。清华大学车辆与运载学院的专家团队认为,真正意义上的L4级自动驾驶普及,还需要攻克"极端天气感知"、"混合交通流预判"等12项关键技术瓶颈。

赛力斯张兴海谈智驾:现在辅助驾驶 出问题从法规来说是人的问题-有驾

华为ADS首席架构师在行业论坛上坦言:"我们的系统已能处理90%的常规场景,但剩下的10%长尾问题,可能需要90%的研发精力去攻克。"这种技术发展的非线性特征,决定了人类驾驶员在可预见未来中的不可替代性。

(全文终)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