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鸿蒙智行五界齐发,声势浩大;今年,问界独撑大局,其余四界集体隐身。智界从月销1.5万一路滑落到仅剩3000辆,连“鸿蒙大法”都救不了它。一个问题摆在眼前:华为这套打法,到底还能不能行?
曾经高喊“赋能千车企”,如今只赋成一个“问界样板间”。智界销量五连跌、享界S9上市即哑火,尊界、尚界至今查无此人,整个鸿蒙车队宛如马戏团,一匹马在奔,四匹马在睡。
有人说,是奇瑞拖了后腿。可细看数据,星纪元ET也没接住智界掉下来的盘子。再说奇瑞,放话“有分歧听华为”,已算给足鸿蒙面子。问题根本不在车,而在这套协作机制本身。
华为今年调了销售渠道,问界单独分网,高规格“四界店”占比不到10%。弱势品牌全被赶去“二界”“三界”,说是精准聚焦,实则断了流量活水。说白了,问界吃肉,其他“界”连汤都闻不着。
过去的“并网销售”模式虽粗放,却能靠问界的人气带动其他车型跟风成交。现在一刀切,反而让智界等品牌自断客源,销量雪上加霜。哪怕华为不说,合作车企心里早已有数。
鸿蒙生态最大的硬伤,就是用“技术封装”复制商业成功。问界走的是“绑死赛力斯”的亲密路线,智界等品牌不过是“投缘合伙人”。亲儿子和远房亲戚,待遇差得不只一星半点。
赛力斯能放下架子全听华为指挥,北汽、上汽、奇瑞们行吗?一个国企,有多少能做到“有分歧时闭嘴”?背后考核KPI、主业边界、资源协同,哪一样不是约束?想统一指挥,根本做不到。
华为试图把“智能化成功模型”一套多用,但每家车企战略诉求不同。上汽要产业协同,北汽要品牌上探,奇瑞要体系反哺,各拉各的车,怎能共赴一条赛道?
如今的鸿蒙智行,看似一家联盟,实则一盘散沙。问界独占资源高地,其他界连话语权都难保。品牌没坐实,产品没打出,合作关系也逐渐陷入寒意。这不是生态,是集团军打游击。
说到底,鸿蒙智行的真正困境不在销量,而在“复制逻辑”的崩塌。问界能火,是因为“全托管、全投放、全资源”;可当华为无法做到“全面掌控”,其余界就成了半成品商业试验。
最讽刺的,是智界最像“民企”的奇瑞,反而摔得最狠。不是奇瑞不努力,而是这场合作,压根就不是对等博弈。说是双赢,实则独赢;说是生态,实则单点成功。
而今再看“鸿蒙五界”,一问界挑大梁,四界边缘游,渠道收缩、流量断供、合作焦灼,一切的低效与分裂都写在销量上了。问界愈成功,其他界就愈难活,生态开始自我吞噬。
华为若不调整协作模式、重构资源配置逻辑,就别再说什么“赋能产业”。你不能既要让车企自主,又要求其百分百听话;也不能既喂问界奶,又让其他界断粮求生。
华为这场“车圈帝国梦”,如果只有一个问界,那叫样板工程;只有五界一起壮大,才配叫“生态共赢”。否则,再多技术加持,也只是一场数字泡沫下的产业独角戏。
鸿蒙智行,到底还能不能行?答案取决于华为:是继续问界独行其道,还是放下控制欲,真正把五界当作一个团队来运营。如果后者不行,那前者迟早也会出事。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