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前我还在沙发上翻手机,看到追觅科技的新闻:他们宣布要在德国建厂。心想,这车企真敢拼,出海就是这么就地取材——靠外包项目和人才,但现在他们开始扎根了。说白了,就是把产业链的底层土壤都搬到德国去了。
德国工厂离柏林不远,附近走访的工程师说:追觅的团队蛮懂行,从调试到生产都像是走钢丝。我估算,这个工厂面积可能在1.2倍左右的特斯拉柏林工厂,粗略算出来,日产能大概在1000台左右(这段先按下不表),这对于追觅这个刚起步的品牌,虽然还是尝鲜阶段,但明显是志在高端市场。
你会问,为什么要德国?讲真,德国的供应链体系太成熟了,就像去朋友家装厨房,全部跑一趟就搞定所有配件。你告诉我,国内还能找到零部件供应商能和这里比速度吗?没细想过这种复制粘贴到底值不值,但心里知道:能降成本,能提升品质,照理说是个合理的选择。
这也让我想起一件事。追觅其实还在全球布局——中国设计,德国制造,走全球化。这套混搭策略靠谱吗?我觉得,不能一棍子打死。多点咖喱味或许会让他们更有竞争底气。只是,说到这里我突然卡壳了:比如说,研发和制造的分工到底怎么配合?很多人都嫌流程复杂,光拼技术还不行,还得拼谁的供应链更快。
那我就说一个实际操作差别。假设两款售价差不多的高端电动车,一款在国内生产,供应链完整,发货快,一款在德国,按部就班。你试想,早上我订,好多部件可能下午就能装好,但如果遇到供应链瓶颈,比如芯片断供,就得等。这个差距不像小时差,是个深水区。追觅现在的操作模式,是走伸缩调度路线——尽量用本地化供应,避免长距离运输带来的不确定。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看到追觅的研发队伍里很多核心成员都来自智能硬件公司。你会不会觉得:智能硬件的技术怎么和车一直扯不上关系?实际上,这个技术迁移很像从手机到车的转变。比如说,心跳式的AI算法,能让座舱更智能,就像手机识别脸部解锁,再复杂也得尽快适配到车里。
说到这我突然想到,追觅虽然想靠高端打差异化,可没细想过,用户到底能不能区分极致豪华里那些细节?比如座椅用的皮料、空间布局……这个对比别的品牌,是个痛点。还有一个问题:特斯拉虽然科技牛,但在豪华感营造上,还是那一身亮光。追觅如果真想达到布加迪的超豪华水平,是不是意味着他们需要超级定制?或者说,能不能在点到即止的留点想象空间?
我也留个疑问,追觅未来的布局,是只做高端还是走量?一线销售那天说:品牌越做越有范儿,但利润拿到手里,才是真的硬核。这让我疑惑:他们是不是可能在意技术霸屏,但在更多考虑盈利的时候,又不得不妥协?毕竟,错位竞争这片战场,不能太冒险。
有时候我觉得,研发和制造的关系就像夫妻之间的默契,一个快一个稳。追觅的团队大多是年轻人,技术创新很快,但实操上还得磨合。整个行业发展的节奏就像这个:技术一日千里,供应链却像慢慢晃动的河流。
此时我会问:你觉得,追觅这样走出去的姿态,是他们赢还是输?我总觉得,很多潜在的风险都像是那种藏在门缝里的灰尘,你意识不到,但存在。例如,德国工厂一旦出点技术障碍,成本就会像跳江一样飞升。会不会,追觅对未来的估算太乐观了?比如说,未来十年,打个平手就不错这个心态,估算太少。
说到这,我想起了吃完饭后最烦的事:光是怎么装好一个天文望远镜芯片,就让我觉得:是不是把车的复杂度都抬到天上去了?追觅的天文事业部也引人注目,他们想做空天地一体化的生态,像极了科幻小说里那种‘超级连接’。我猜,这可能只是想让光学更深层次地融入到智慧里——随手一块望远镜,就能秒变夜空侦察站。
随着追觅科技进入新阶段,他们似乎还在谋划今年底的IPO——全球各交易所批量上市。这一点让我疑虑:走向资本市场会不会让他们不得不收敛锋芒?毕竟,科技创新和资本追逐的节奏差距,像极了鸟和鱼的赛跑。
追觅的野心真不少。像他们把核心技术往车上迁移,靠的其实是硬核研发不打折。我最奇怪的,就是——这么大动作,是不是忽略了一个细节:普通消费者懂个啥技术迁移——他们关心的还是坐得舒服,开得快。你说,未来这车会不会变成智能天文望远镜+豪华座驾的双色切换?这想法是不是有点荒唐?还是我太天真了。
也有人说,这种科技变装会不会让人买得起才是真的难题。毕竟,豪华品牌要的,是那种专属感,不是车上堆科技。你怎么看?我倒觉得,未来的车,除了出奇制胜的技术外,更需要一个温暖的包裹。像追觅,这个错位竞争舞台,究竟能走多远,谁知道呢。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