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就,SU7Ultra碳纤维双风道前舱盖,争议致歉!

花1.6万选装的碳纤维前舱盖,被车主骂成“最贵车模皮肤”? 小米SU7 Ultra最近摊上事了。

5月7日,小米汽车突然发布道歉声明,承认碳纤维双风道前舱盖存在宣传误导,紧急开放改配通道和积分补偿。

这款被官方称为“赛道级散热神器”的零件,实测重量仅比普通铝制盖轻了1.3公斤——相当于两瓶矿泉水的重量,却有用户发现高速行驶时气流导出效率不如预期。

更离谱的是,有赛道博主拆解发现,该设计未配备主动空气动力学组件,散热孔形同装饰。

小米就,SU7Ultra碳纤维双风道前舱盖,争议致歉!-有驾

但戏剧性的是,小米一边道歉,一边用这款“争议零件”刷爆了国内四大赛道纪录。 截至发稿前,配备碳纤维前舱盖的SU7 Ultra在浙江国际赛车场跑出1分32秒616,比保时捷Taycan Turbo S快0.3秒。 消费者究竟该相信实验室数据还是实战成绩? 这场风波揭开了新能源汽车“技术营销”的冰山一角。

小米就,SU7Ultra碳纤维双风道前舱盖,争议致歉!-有驾

1. 被车主集体吐槽的“智商税”

一位上海车主在短视频平台实测,碳纤维双风道前舱盖在时速180公里时,发动机舱温度仅下降2.3℃,远低于小米宣传的“显著提升散热效率”。 评论区出现神总结:“1.6万买了个官方认证的贴纸”。

更扎心的是维修成本。 由于采用热压罐工艺生产,单个前舱盖需要6小时人工铺贴+6小时保压成型,模具日产量仅1套。 售后人员透露,该零件碎裂后的更换报价高达3.8万元,是铝制盖的7.6倍。

2. 官方紧急补救措施

5月9日10点至10日24点,未交付订单可免费改回铝制前舱盖。 已选配用户获赠2万积分(约等于2000元售后基金),但需注意:改配后交付周期从原定的8-12周延长至34-37周。

小米工程师在直播间演示赛道数据:安装碳纤维盖的SU7 Ultra在浙赛第13弯道,刹车盘温度比铝制盖低17℃,连续五圈圈速波动控制在0.5秒内。 不过该测试环境为气温22℃、湿度45%的实验室条件,与现实路况存在差异。

3. 原厂件VS第三方改装件

小米就,SU7Ultra碳纤维双风道前舱盖,争议致歉!-有驾

淘宝已有商家推出仿制碳纤维盖,售价5980元。

但第三方产品缺少三项关键技术:未通过小米要求的20万次开合耐久测试;

隔音棉减配导致高速风噪增加4.2分贝;未嵌入行人保护传感器的安装槽位。

广东某改装厂老板透露:“原厂盖里埋了7组传感器线束,我们拆解时弄断两根就报故障码,根本仿不了。 ”

4. 赛道成绩的虚实之争

在引发争议的同时,碳纤维盖却助力SU7 Ultra横扫四大赛道:

浙江国际赛车场:1分32秒616(超保时捷Taycan Turbo S 0.3秒)

上海国际赛车场:2分09秒944(比特斯拉Model S Plaid慢1.7秒)

珠海国际赛车场:1分56秒23(超蔚来ET7 2.1秒)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成绩均在赛前更换了热熔胎和竞技刹车片。 小米官网小字标注:“赛道模式需关闭空调、座椅加热等舒适功能”。

5. 用户权益的AB面

选择保留碳纤维盖的用户,除了2万积分,还能享受独家服务:每月一次免费赛道日入场券(价值800元/次),以及工程师团队提供的个性化底盘调校。

但维权群里有车主晒出合同陷阱:改配铝制盖后,车辆总价不变,原先包含的赛道培训课程(价值6800元)自动取消。 小米客服解释:“碳纤维盖属于性能套件,改配视为放弃相关增值服务。 ”

6. 生产线上的真相

走访北京亦庄工厂发现,碳纤维盖生产线位于独立车间,工人需穿戴防尘服操作。 由于良品率仅63%,报废零件堆积成山。 车间主管透露:“每生产3个就有1个不合格,主要问题是树脂浸润不均匀导致表面波纹。 ”

这与小米宣称的“超跑级工艺”形成反差——兰博基尼Aventador碳纤维车体良品率为85%。

小米就,SU7Ultra碳纤维双风道前舱盖,争议致歉!-有驾

7. 车主群体的分裂

在小米汽车APP社区,碳纤维盖支持派晒出改装案例:北京车主加装前唇扰流板后,200公里/小时时速下前轴下压力增加12公斤。 反对派则贴出碎裂案例:成都用户倒车撞到塑料桩,维修费3.2万元。

投票数据显示,锁单用户中61.7%选择保留碳纤维盖,主要理由是“限量生产具有收藏价值”;38.3%改回铝制盖,顾虑集中在“维修成本和日常使用无关”。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