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跟行业内部朋友聊过这个比亚迪9月在英国的突然爆发后,还是觉得挺长见识的。数据一出来,简直像放了个烟火——单月销量1.1万多辆,比去年同期翻了6倍多,880%的增幅听着就厉害。你就算在中国这个市场,每年的增速能到这个程度也算不多见。英国嘛,普遍都是偏保守的市场,这样的成绩说明问题肯定有点门道。
我当时翻了几份官方报道和一些市场分析,发现比亚迪这次主要靠两个精准打击策略:一是强调插电混动,二是价格优势。说到插电混动,这个我得吐个槽,因为我之前一直对这个东东持怀疑态度,觉得实用性不够强,但它的便利性其实还能打的。
你们知道英国的日常出行成本有多高吗?燃格涨得快,平均在1.45英镑/升(大概13元人民币/升),对普通家庭来说,开一辆车基本算是个负担戏。很多人宁愿选择公共交通,开车的人也是两头钻,油费加上保险,压力大得很。
所以比亚迪的插电混动车能这么火,其实和价格紧紧挂钩。以海豚为例,售价大概2.6万英镑(约合人民币24万),这个价格在英国算得上非常亲民。对比特斯拉Model 3入门版4万多英镑起步,差个快1.5万镑,差价够再买个别的车了。其实我觉得,比亚迪的价格优势纯粹是靠中国工厂的成本控制——用生活中的比喻就是,像是批发市场买东西,一件成本很低。
对欧洲市场的实际情况,我倒是觉得纯电车可能真不太适合。你说每当周末出门,充电桩排长队,车主还得拼速度抢一个充电桩,尤其在英国这种车位本身就不多的地方。欧洲很多地区的电费也不便宜,充电一度电得0.3英镑左右吧(我猜的,没细想过),所以用电充电的成本也不低,反而比用油车还贵一点。
这让我想起了一件反直觉的事,好像比亚迪的车型在非洲市场也挺火的——这倒让我纳闷,非洲很多地方充电桩少得可怜,反而还能卖得不错。原因可能是充电远比加油简单多了。我有个朋友在坦桑尼亚帮家人买车,他说:没油站,又远,充电站少,买车主要靠家用太阳能板。白天充到车里,夜里还能反过来给家用电用。这其实也验证了,比亚迪把车当成带电的移动储能电池这个观点。尤其是在一些偏远地区,充电可能比找油便宜又方便。
也不能全然说这个策略就完美无缺。你觉得呢?会不会插电混动未来在欧洲还会普及?或者说,比亚迪会不会在非洲走得更远?我在想,未来除了价格和市场策略之外,可能还得跟当地的生活惯和基础设施完善程度挂钩,没那么简单。
提到这个,忽然让我想到:其实每个车企都在用一种地气去布局,思路其实挺像你在菜市场选鱼,要看本地的需求新鲜度和价格战。所以我特想知道,你们怎么看?比如喜欢纯电,还是觉得插电混动更实用?或者是在某些环境下,油车就得死守一段时间。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发现比亚迪的成本控制真的是玄学——设备投入低,制造规模一大,成本自然就降下来。加上价格策略跟市场预期差距拉大,才会出现爆发式增长的奇迹。也有人说,这个成绩会不会只是短期的?后续还有多大弹性?这本身也是个谜。
奇怪的是,好像用车的场景变了。以前我们惯了开油车,没有想到太阳能+电池的组合也能帮我们省油省事。只是把新能源看成车+电源的概念,似乎比燃料还要直观。不知道你们有没有那种突然明白的感觉,就像我刚发现自己的电动牙刷其实也能帮我充电一样,日常生活中这些细节其实比我们想象的还要重要。
随便聊聊,你觉得,比亚迪怎么能这么快把市场吃掉?下次出门,看看路上那几个紫色海豚是不是也开始变多了。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