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产坠落:两万裁员与电池工厂停摆背后的转型困局

日本广播协会(NHK)最新消息显示,日产在原有9000人裁员计划基础上,再追加1.1万人裁员,总规模达2万人,占员工总数的15%。这场横跨全球的人力收缩,不仅是日产历史上最大规模的裁员,更标志着其从“规模扩张”到“保命优先”的战略骤转。

日产坠落:两万裁员与电池工厂停摆背后的转型困局-有驾

工厂关停名单更显残酷:泰国工厂将于6月率先结业,另外两家未公开地点的工厂也进入清算流程。而最具象征性的打击,是被视为新能源转型核心的九州LFP电池工厂项目彻底流产。这个曾获27亿元补贴、计划投资75亿元的“未来工程”,承载着日产将电池成本降低20%-30%、年产能5GWh的野心,如今却因财务崩盘成为首个“牺牲品”。

日产的财务报表堪称“行业灾难”:2024财年(截至2025年3月)预计净亏损高达7000-7500亿日元,远超1999年金融危机时的6843亿日元,创下公司成立以来最高纪录。尽管销售额维持在12.6万亿日元,但营业利润同比暴跌85%至850亿日元,利润率仅剩0.7%,近乎“流血运营”。

日产坠落:两万裁员与电池工厂停摆背后的转型困局-有驾

市场信心随之溃塌。年初与本田合并计划破裂后,穆迪将日产信用评级从“投资级”直接打入“垃圾级”(Ba1),并维持负面展望。资本市场用脚投票,其股价较2023年高点跌去40%,市值蒸发超万亿日元,投资者对其转型能力的信任已降至冰点。

在电动化转型的“生死竞赛”中,“大象转身”需要的不仅是勇气,更是对技术路线、供应链和商业模式的彻底重构。丰田、本田等日本同行同样面临拷问:2024年丰田电动车全球销量仅12万辆,不足比亚迪的1/10;本田计划裁员8000人,关闭美国工厂。

日产坠落:两万裁员与电池工厂停摆背后的转型困局-有驾

中国车企的崛起,则让日产的困境更显刺眼。比亚迪凭借“刀片电池+DM-i”技术组合,2024年全球销量突破300万辆,市占率达14%;宁德时代的麒麟电池能量密度达255Wh/kg,领先日产现有技术两代。当日本车企还在为电池工厂投资举棋不定时,中国企业已通过“技术创新+成本控制”双轮驱动,在全球市场构建起难以逾越的护城河。

这场危机或许是传统汽车行业的“成人礼”——在电动化浪潮中,没有谁能凭借过去的荣光豁免于变革。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