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位刚提了哈弗二代枭龙一个月的车主朋友,在网上分享了他的用车感受,引发了不少人的关注和讨论。
这位朋友的车刚开到1111.1公里,一个非常吉利的“豹子号”,他借此机会,把他这一个月来的用车开销算了一笔细账。
这笔账算下来,引出了现在很多新能源车主,尤其是插电混动车主心里共同的几个大问号:我这车到底省不省钱?
为啥一上高速,感觉比油车还费?
在城里堵车,那电量怎么跟流水似的往下掉?
更让人头疼的是,我自己拿计算器算的账,跟车里电脑显示的,还有手机APP上记的,怎么就没一个能对上的?
这些问题,可以说是问到了咱们老百姓的心坎里。
今天,咱们就借着这位枭龙车主的真实案例,用大白话,把这背后的门道给大家好好聊清楚。
首先,咱们来看看这位车主最核心的这笔“经济账”。
他记录得非常仔细,不是简单地看加油机跳了多少钱,而是精确计算实际消耗掉的能源。
在一个月的时间里,他总共跑了1111公里,充电花了170元,消耗的汽油价值145元。
这样总花费就是170加上145,等于315元。
用这个总花费除以总里程,315除以1111,算下来每公里的实际成本大约是0.28元,也就是两毛八分钱。
这个两毛八的成本是个什么水平呢?
咱们得有个对比才能看明白。
现在市面上,和二代枭龙差不多大小的纯燃油SUV,在城市和高速综合路况下,百公里油耗能做到8升就算很不错的了。
按照现在每升汽油8块钱左右的价格计算,开一百公里就要64块钱,平均下来每公里成本就是0.64元,也就是六毛四。
这么一比,答案就非常清楚了:这位枭龙车主每公里的花费,连同级别燃油车的一半都不到。
所以,第一个问题的答案是肯定的,这车确实省钱,而且是实实在在地省下了一大笔。
这也从一个侧面证明了,像哈弗枭龙这样的国产插电混动车型,它的设计思路非常符合咱们国家的实际情况。
我们大多数人的用车场景,就是平时在城里上下班、接送孩子,偶尔周末或者节假日跑个短途高速。
插电混动车正好能用纯电模式覆盖掉大部分日常通勤,把用车成本降到最低,同时又保留了加油跑长途的便利性,没有里程焦虑,可以说是一种非常聪明的解决方案。
接下来,咱们就得说说那个让很多新能源车主都觉得“闹心”的高速路况了。
车主提到,“绿牌车不适合跑高速”,这话听起来有点绝对,但背后确实有它的科学道理。
这事儿得从燃油车和电动车的“天性”说起。
传统的燃油发动机,就像一个耐力型的长跑选手。
当车在高速公路上以一个稳定的速度,比如时速100到120公里巡航时,发动机正好能保持在它最舒服、效率最高的转速区间。
这时候,它的燃油燃烧最充分,动力输出最平顺,所以高速路反而是燃油车最省油的地方。
反过来,你要是让它在市区里走走停停,频繁地起步、加速、刹车,它就跟人喘不上气一样,反而特别费油。
而电动车呢,它的电机更像一个爆发力强的短跑选手。
它在起步和中低速行驶时,反应极快,动力来得直接,而且在城市里频繁刹车减速的时候,还能通过“动能回收”系统,把一部分能量再收回到电池里,给自己“补补血”。
所以,电动车是天生的“城市通勤王者”。
可是一旦上了高速,情况就完全反过来了。
高速行驶时,车辆要克服的最大阻力就是空气阻力,这个阻力会随着车速的提高而急剧增大。
车速越快,就好像有一堵无形的空气墙在拼命把你往后推。
为了顶着这堵墙前进,电机必须持续地、大功率地输出能量,这时候电池里的电量消耗得就非常快,而且高速上基本没有刹车“回血”的机会,自然就显得特别“费电”了。
那像二代枭龙这样的插电混动车呢?
它是个“双料选手”,既有发动机又有电机。
在高速上,如果电池里有电,它会优先用电,这时候的体验就跟纯电车一样,感觉电耗很高。
如果电量用完了,发动机就会启动介入。
但这时候的发动机,不仅要驱动车辆前进,可能还要分出一部分力气去给电池充电,而且它还额外背着一套沉重的电池和电机系统。
这就好比让那个长跑选手,背着几十公斤的沙袋去跑马拉松,虽然也能跑,但肯定比轻装上阵要更累、更“费粮”。
所以,车主感觉高速能耗高,这个体验是完全真实的,这不是车子本身的问题,而是由它的工作原理和基本的物理规律决定的。
说完了高速,我们再来看另一个极端情况,就是车主提到的在沈阳市区堵车,8公里的路开了一个小时。
他眼睁睁看着电耗数字往上涨,心里直发毛。
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这次的“罪魁祸首”,主要就是那个在35度高温下为大家送来清凉的空调系统。
在纯电模式下,汽车空调是一个独立的、直接由高压动力电池供电的“用电大户”。
一台车载空调压缩机的功率,轻松就能达到1到3千瓦。
这是什么概念呢?
就相当于你在车里开着一台家用的立式空调。
你原地不动开着空调等一个小时,就要消耗掉1到3度电。
对于一台总电量可能只有二三十度的插电混动车来说,这一下就用掉了将近十分之一的电量,但你的车子却几乎没动地方。
这时候,车机电脑上显示的平均电耗,单位是“每百公里消耗多少度电”(kWh/100km)。
你想想看,你消耗了2度电,里程只增加了1公里,电脑用公式一算,得出的瞬时电耗数字就会变得非常吓人。
所以,在夏天或者冬天,长时间原地开空调,是所有新能源车能耗急剧增加的一个主要原因。
最后,咱们来解开那个最让人糊涂的谜题:为什么车主自己算的、车机电脑显示的、还有手机APP记录的,这三笔账对不上?
其实,它们谁都没有“骗人”,只是大家的“立场”和“计算方法”不一样。
第一,车主自己的计算方法。
这是站在“家庭账本”的角度,算法是“总共花了多少钱,除以总共跑了多少路”。
这个方法衡量的是最根本的“用车财务成本”,结果是“元/公里”。
它不关心能量是怎么转化的,只关心从钱包里掏出去多少钱。
这个数字,对于咱们普通用户来说,是最真实、最有意义的。
第二,车机电脑的显示。
这是站在“车辆工程师”的角度。
它的任务是实时告诉你车辆的“工作效率”,单位是“L/100km”和“kWh/100km”。
它会精确地告诉你,在当前这种驾驶状况下(比如高速巡航、堵车蠕行),车辆消耗能量的效率是高还是低。
所以它显示的是瞬时能耗或者单次行程的平均能耗,数字波动很大,目的是为了让你了解车辆的运行状态,并不能直接等同于你的用车成本。
第三,像小熊油耗这样的第三方手机APP。
这是站在“数据记录员和估算师”的角度。
它本质上是一个记账工具,所有的数据都依赖于你的手动输入。
对于纯油车,模型很简单,算起来比较准。
但对于插电混动车,它的算法就有点“力不从心”了。
因为它很难准确知道,你这一箱油和这几次充电,分别是在什么路况下、以什么模式(纯电、混动、强制保电)消耗掉的。
它只能根据你输入的数据,套用一个简化的模型去估算,所以得出的结果必然会和你自己算的精确成本,以及车机显示的实时效率有所偏差。
总而言之,这位哈弗枭龙车主的分享,非常真实地反映了当下插电混动车型的使用特点。
它确实能为我们普通家庭省下可观的开销,但在高速和极端天气下的能耗表现,也需要我们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而对于各种不同的能耗数据,只要我们明白了它们各自的计算逻辑,就不会再感到困惑了。
想知道花了多少钱,就信自己的计算器;想了解车辆的实时状态,就看仪表盘;想和大家一起记账图个乐,就用手机APP。
这样一来,用车就能用得明明白白、踏踏实实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