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小时,才接了一单,仅赚17块5,专车司机的朋友圈都快变成“吐槽大会”了。最近,北京网约车圈子里,一位做轻享专车的师傅频频发文,抱怨这个行业的日子现在太难熬了。你要是觉得司机们的牢骚是无病呻吟,看看他9月17日的“战绩”就明白,是真的难顶。三个小时只接了一笔订单,刚够买盒老干妈,还是小瓶装。
用师傅自己的话说,今年九月“淡季里的淡季”,打车的人跟玩捉迷藏似的,明明就在眼前,还被别的司机抢走。热区里一圈又一圈,看客比拳击台上的裁判还多,机会却像皮球一样被踢来踢去。更离谱的是,隔天他又跑了5个半小时,同样只抢到一单,14块多,连早点都没法加个排骨。这种烂行情,让师傅真怀疑自己干的是事业还是魔法。
说起轻享专车,很多人可能不太了解它到底算啥。相比于传统专车,轻享专车定位介于快车和专车之间,看着高端,实则不上不下。说它是专车吧,感觉档次还差点意思;硬要贴着快车,那又有点委屈自己身份。定位暧昧,选择这种类型的乘客也不多,平台补贴没了,订单数量本来就不乐观。一到淡季,门可罗雀,司机们眼巴巴等单,好比山村等快递,等到天黑都没影儿。
其实,吐槽归吐槽,司机们都明白一点,平台也不是万能的。行情差不是平台能拍脑袋就能解决的事。司机数量越来越多,乘客反而缩水,羊毛也薅不到那么多头羊。从数据来看,网约车司机已经接近三千万人,一片红海还敢往里跳,结果就是僧多粥少,谁吃饱了还分你一勺?本来几个百万司机还好,大家你一单我一单,画面挺和谐;如今三千万“兄弟姐妹”齐上阵,大部分都成了“望单兴叹”的主角。
快车也不是“世外桃源”。师傅一直想着“降级”回快车区,说白了也是被逼无奈,专车的活没了,快车的活也不见得多,毕竟撑死的打车需求就那么点,几千万司机等着分蛋糕,能分到手的自然越来越寒酸。你还别说,师傅这几年从专车到专车轻享到快车,行情一路见跌,甚至有同行调侃:现在跑网约车,比买彩票中奖概率还低。
平台也很头疼,技术和服务上再折腾,终究不是万能钥匙。补贴砍了,新司机涌进来,老司机苦熬门槛,钱兜也熬不出“水花”。乘客市场饱和了,不再像刚兴起那会儿,满街都是订单。一到淡季,打车人成了“稀有动物”,司机们盼着下单像祖辈盼着丰收,月头说天气热,乘客少;到了月末又说行情差,“好日子一去不复返”。
师傅们的应对方式也够花样。专车司机想着回快车,“降级求生”;快车司机则盯着各类高峰补贴,东一单,西一单,能多赚点是一点。有的干脆拉起微信群“抱团取暖”,互相分享排队技巧、抢单攻略,胜似火锅店里拼桌。“今天你接到几单?”“哪儿好抢订单?”“能不能借点幸运?”每天都像打仗,分秒必争。可是,订单不是多喝水就涨的,师傅们到最后还是“能干一天是一天”,对行情却越来越“佛系”。
平台偶尔“送温暖”,搞点活动,发几个红包,大家像过年分饺子一样热闹。不过羊毛出在羊身上,活动一过,行情比往常还低。身边老司机调侃:跑专车像踢球,踢完一场还没赢;跑快车像下棋,连子都捡不到。其实,不管跑什么类型,只要订单不够,大家的活也都一样白搭。打工人嘛,心里都是一杆秤:流量、单价、距离、补贴,哪儿有活就往哪钻,哪儿不赚钱就换地方。
干网约车这行,师傅们“三班倒”一样过日子,凌晨抢单,白天冲补贴,晚上抢夜场。夏天说路上堵车,活少钱还难挣;冬天说天太冷,打车的人更少。可干了这么几年,无非都在苦等订单,守着一辆车、一部手机和一个疲惫的心。接单的时候,生怕没人叫车,抢不到单;抢到单了,又怕路上堵得裤子都裹不住热气。赚钱多催人乐,赚钱少催人愁,这些年最真实的变化,就是大家都懂得“看天吃饭”,不再幻想一夜暴富。
行业变化快得像赛马场上的马蹄。一年前平台还拼补贴,司机们还敢熬夜“冲业绩”;现在补贴省了,订单不够,平台也变得精打细算。往年节假日还能指望订单高峰,今年人都不爱出门,地铁、出租、骑自行车,各路选择都能让司机们直接“望单兴叹”。不少师傅回味从前,说那时候“跑一天,能吃顿麻辣烫还加串肉”;现在呢,能吃碗方便面已经算运气好。
专车、快车、顺风车,各种车型互相抢单,大家都拼个天昏地暗。平台设了各种优先级、规则,师傅们多半也是摸瞎抢订单。手机上的订单热区像蒙面道士指路,不知道哪里能撞上好运。抢单的过程中,平台偶尔让新司机加速派单,大部分老司机只能干瞪眼,熬时间,等命运发牌。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怀念“从前的日子”,觉得那时候行情好,哪怕车子没现在高级,却能过得更自在。
市场里的“蛋糕”不见大,分蛋糕的人却越来越多。师傅们也越来越明白一个道理:谁跑得快,谁不一定能多赚;谁熬得久,也不一定比别人多拿单。更多的是大家看着订单流水,调侃自家爱车“养车都养不起”,还得自己兜底。一些师傅把车挂出去租、兼干其他副业,网约车变成“副业中的副业”,但平台上的压力却没谁敢松懈。大家都怕落后一步,被市场淘汰。
有意思的是,同行间的“友谊”也越来越奇怪。曾经互相帮忙带单、报路,现在却是“大家都抢,各自为营”。专车司机嫌快车抢单“没门槛”;快车司机则嫌专车占位置、补贴多。打起单来,平台派谁都是一张票,谁上手谁算数。群里常有“老炮”吐槽:平台再这么干,司机早晚都不干了。可现实是,下一个月还是照样上线,哪怕熬到“清早饭点”没有单,也宁愿多跑两圈挣份踏实。
对普通乘客来说,行情差也有另一面。司机多了,排队等车速度快,单价低,大家觉得打车变便宜了。单量减少,平台也不敢随便涨价,怕乘客直接转用其他交通工具。但这也导致不少司机抱怨“付出多,收获少”,平台调价只能顾左还得顾右。最终,师傅们都能体会到一句老话:钱难挣,脸难看,干一天还不如以前半天,车费活像“被人砍价”一样清清白白。
这两年行业调整频繁,各种骚操作让师傅们见怪不怪。有的平台推新车型,有的搞会员制,有的鼓励顺风车。师傅们只能见招拆招,每天算计是否划算。专车很想维持高端定位,可乘客只看价格不看牌面;快车想拼数量,可单量越来越稀,根本抢不过平台派单机制。看起来大家都在努力“升级”,可大多数司机也就在升级中“降级”,最后变了一锅“老火炖菜”。
师傅们的日常也很真实。早上出车,看到排队的同行,心里一咯噔;抢到单,就像彩票中奖,心头一轻。没单的时候,刷手机、喝水、打盹,甚至有的玩上麻将小游戏,只等平台派单。有时还得跟乘客唠嗑,聊聊天气、聊聊饭馆、聊聊行情,看能不能拉住下一单。乘客里有好说话的,也有刁钻的,服务还得“端茶倒水”,但最终也只能祈祷单价高一点。
不少师傅说,干专车也好快车也罢,就是混口饭吃。现在行情变差,平台规则变多,大家都学会了“见风使舵”。有时候一整天就接两三单,每单只能挣十几块,油钱、停车费一扣,剩下的还真不多。“以前跑一天能吃两顿烧烤,现在能吃碗拉面还得看脸色”。这种境遇,并不是哪个平台能改变的,也不是哪个师傅能逆风翻盘的。
而且,现在做网约车完全没有“黄金时代”的光环了。一票人在其中厮杀,都在争那点残余的利润。有人把专车、快车比作“羊群”,大家抢草吃,只要草没长出来,谁都别想吃饱。这种感觉,只有真正干过的人才懂。师傅们说,“挣钱是小事,熬时间熬心态才是大事”,但现实不断催人成长,学会了“少抱怨,多进步”。
干到最后,司机们总结起来就是一句话:行情变了,人心也变了。都在琢磨“怎么更省力,更省钱”;都有种“人在江湖,身不由己”的共鸣。每当月底盘点流水,总有人感慨“想回到过去”。可惜,回到过去是童话,现实里只能一步步接纳不如意。这几年,跑专车的师傅都懂了一个道理:
赚钱还是靠人自己,平台只是给机会。
本文以弘扬社会正能量为宗旨,若存在表述不当或侵权情况,请通过官方渠道反馈,我们将及时回应。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