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包括小米、理想、小鹏等车企纷纷将“自动驾驶”或“高阶智驾”宣传口径调整为更保守的“辅助驾驶”,这一现象背后涉及政策监管、安全考量、用户预期管理等多重因素。以下是深度解析:
1. 政策监管趋严,车企“去自动驾驶化”
核心原因:避免触碰法律红线
工信部明确规范用语:2023年12月,工信部发布《汽车驾驶自动化分级》标准,要求车企严格区分“自动驾驶”和“辅助驾驶”,避免误导消费者。
特斯拉“前车之鉴”:特斯拉曾因宣传“Full Self-Driving(FSD)”在欧美面临监管调查,国内车企吸取教训,主动调整话术。
保险与责任界定:若宣传“自动驾驶”,事故责任可能归咎于车企;而“辅助驾驶”强调驾驶员主导权,降低法律风险。
案例:
小米SU7将“Xiaomi Pilot”称为“辅助驾驶”,而非“全自动驾驶”。
理想汽车官网将“NOA导航辅助驾驶”明确标注为L2级。
2. 技术尚未成熟,避免过度承诺
现状:L2+普及,L4仍遥远
目前国内量产车的智能驾驶功能基本停留在L2(部分自动化)~L3(有条件自动化)之间,如:
高速NOA(自动变道、导航辅助)
城市道路跟车、泊车辅助
但完全无人驾驶(L4)仍未落地,过度宣传可能引发用户不满。
车企策略调整:
小米:初期宣传“全栈自研智驾”,后改为“Xiaomi Pilot辅助驾驶”,强调“人机共驾”。
理想:AD Max系统改称“智能驾驶辅助”,明确告知用户需随时接管。
小鹏:XNGP从“高阶自动驾驶”调整为“智能导航辅助驾驶”。
3. 用户教育与安全考量
行业教训:多起事故引发信任危机
2021年蔚来车主开启NOP后车祸身亡,引发对“自动驾驶”安全性的质疑。
特斯拉Autopilot事故频发,美国NHTSA要求其修改宣传方式。
车企应对措施:
加强用户提示:小米SU7在开启智驾功能时,系统会多次提醒“双手不得脱离方向盘”。
降低预期:理想汽车在车主手册中明确标注“辅助驾驶不能替代人工驾驶”。
4. 行业趋势:从“激进宣传”到“保守务实”
未来走向:
合规化:更多车企将遵循政策,采用“辅助驾驶”等标准化表述。
技术迭代:真正L3/L4落地后,宣传口径可能再次调整,但短期内仍以L2+为主。
用户体验优先:避免因夸大宣传导致口碑反噬,如华为ADS 2.0、蔚来NOP+均强调“人机共驾”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