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车评人忙啥?华为小鹏理想智驾对决,谁更对用户胃口?

9月车评人忙啥?华为小鹏理想智驾对决,谁更对用户胃口?

最近跟几个跑汽车口的同行吃饭,聊到9月工作重点,大家异口同声:“蹲智驾!”华为ADS 4刚传出进入新阶段的风声,小鹏理想的VLA路线也有了新进展,几家头部车企的智能驾驶系统,最近像是约好了似的集体“升级”,到底谁家更能让用户觉得“好用”?这事儿还真得好好掰扯掰扯。

9月车评人忙啥?华为小鹏理想智驾对决,谁更对用户胃口?-有驾

先说华为ADS 4。我去年试过他们beta版,那会儿就觉得“这系统有点东西”——在深圳复杂路段变道,能精准判断后车距离,不打转向灯也能丝滑切过去;遇到没红绿灯的路口,能提前减速观察行人,比我这种老司机还谨慎。听说现在ADS 4进入WEWA阶段,懂行的朋友说这是“全场景覆盖验证”的意思,简单讲就是从高速到城市,从晴天到雨天,系统的“考试范围”更大了。之前跟华为负责智驾的朋友聊,他说过一句话挺实在:“技术路线可能有不同,但用户坐车上,不会关心你用了多少传感器,只会觉得‘这车开得稳不稳、懂不懂我’。”

再看小鹏和理想,他们走的是VLA路线。VLA全称叫“视觉语言大模型”,听着玄乎,其实核心就俩字——“学习”。举个例子,小鹏的XNGP系统,现在能在广州、深圳这些城市实现“无高精地图导航辅助”,靠的就是摄像头拍大量真实道路数据,让系统自己“悟”出怎么处理复杂路况。理想的NOA系统也类似,我上周借朋友的L系列开了趟环京高速,系统自动变道的时机比我预判的早半秒,后来问理想工程师,他说这是因为系统通过大量用户数据,优化了“变道决策模型”。说白了,VLA路线更像让系统“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用真实场景喂出来的能力。

不过这儿有个有意思的争议点——华为之前公开说过,VLA有点“投机取巧”,真正的智驾终极方案还是WA(全栈自研)。但用户不管这些路线之争啊,我有个开网约车的朋友就说了:“我才不关心你用的是华为还是小鹏的技术,我只在乎跑晚高峰时,系统能不能少让我急刹,少绕冤枉路。”这话糙理不糙,技术路线是车企的“内功”,但用户体验才是“招式”——再花哨的内功,打出来拳脚不实用,用户也不会买账。

现在9月的车评圈,确实把精力都扑在这事儿上了。我们有个小群,每天有人发各家的路测视频:华为ADS 4在复杂路口的处理、小鹏VLA在窄路的会车策略、理想NOA在高速汇流的流畅度……有人说华为像“老司机”,稳当;有人夸小鹏像“新手但爱学习”,越开越聪明;也有人觉得理想“最懂家庭用户”,变道前还会稍微减速观察旁边车道有没有行人。其实这些评价都有道理,毕竟每家技术路线不同,优势自然不一样。

说到底,智能驾驶这事儿,现在早就过了“有没有”的阶段,进入“好不好用”的比拼了。不管车企走的是全栈自研还是视觉学习,用户要的是“上车能放松,下车不操心”——变道不犹豫、停车不剐蹭、遇到突发情况能及时接管。技术路线之争,表面看是车企的“技术秀”,背后其实是用户在用脚投票,倒逼车企把系统做得更贴心。

那天跟同行聊完,我翻了翻最近的试驾笔记,突然想到个比喻:智能驾驶就像做菜,华为是“大厨掌勺”,从选材到火候都自己把控;小鹏理想像“跟着菜谱学做饭”,靠大量尝试总结经验。不管是大厨还是学徒,最后端上桌的菜合不合口味,才是关键。

信息综合自华为2025年技术发布会实录、小鹏汽车Q2智能驾驶技术报告及理想智驾用户调研数据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