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增程车还有前途吗”这个问题,最近的数据还真挺吓人的。纯电动车一路高歌猛进,8月份销量直接干到了81.5万辆,市场份额冲到63.6%,而增程式汽车居然只剩7.7%的市场份额。不少人看着这组数字估计得开始琢磨:这“增程车”是不是快没人要了?纯电动才是以后的大头?
咱们先别急着下结论,说到底,汽车这行,谁才是真正的未来,得问问用户想啥、市场怎么走。让我们从头捋一捋。
当初增程式汽车刚冒头时,打的主意就是老百姓的“续航焦虑”。中国充电桩稀稀拉拉,纯电车跑个短途还行,但跑远了谁都怕半路趴窝。于是增程技术就一拍脑袋搞出来了,给你加个小油箱,电快用完了用油继续蹦哒,听上去很美好。就跟高考前怕成绩丢份儿,妈妈给你背个橙子,补充点糖分顺顺气,一个道理。
可问题是,这一两年形势变了。你看看现在的大街小巷,充电桩越来越多,地图一搜满屏都是,快充慢充随你选。电池技术也是飞速往前跑,主流的电车动不动续航就500公里,高端点的车型吹牛能冲到800公里。早些年电车要充四五个小时,现在有的厂家宣称半小时就能充到八成,喝杯咖啡的工夫,车就“回血”了。换个角度看,增程式汽车往年解决的问题,现在已经不咋是个问题了。
有时候咱们得想想,用户心里的那根弦,是“有没有用”决定的,还是“是不是有必要”决定的?以前纯电车续航不行、充电慢、充电桩稀缺,增程式有生存空间。可现在纯电车不仅跑得远,补能又快又方便,增程车的优势立马打了折扣。就像手机电量动不动就一天一充,你带不带个充电宝也无所谓了,谁还愿意多掏钱多背个东西?
有人说,增程式起码比纯电动更灵活,万一哪天基础设施掉链子,还是增程更保险。话虽如此,但现实生活里,有多少人每年真需要去一趟人迹罕至的地方?大部分人不就城市上下班、节假日走亲访友、偶尔跑个近郊?绝大多数时间,家门口能充电,用不上汽油就是最大实用。
从商家的角度看,增程式车型开发、生产、维护的成本都比纯电高。多了套发电机,两套动力系统,成本和重量都往上涨。厂商也不是傻子,眼看纯电动销量爆炸,麻溜就增加新能源纯电车型开发投入,设计资源全往这上头堆。归根到底,投入产出比太低的技术,很难撑起一个新潮流。
当然,有人说,政策支持也不是白给的。纯电车补贴、路权、牌照、税收越来越向纯电倾斜,有意思的是,就连曾经风光的插电混动车也在退潮。你看这次数据,插混份额也掉了不少,增程被夹在中间,压力山大。新能源大蛋糕里,纯电吃得太香,别人只能挤牙膏。某种程度上,这也是官方对未来方向的“暗示”。
不过事情有没有意外?肯定有。比如有的人生活在北方,冬天气温实打实能到零下二三十度,这种极端环境下电池掉电快,增程式确实靠谱。但老百姓数量摆在这,全国范围来看,这些极端场景掀不起大浪。这也是为啥这些年看似烧脑的技术路线,最后都逃不过市场大势——“谁便宜、谁好用、谁安心,谁就能留下”。
还有一说法,增程式算不算过渡产品?从逻辑上讲,的确就是这样。当电池技术、基础设施不成熟时,增程式撑下了续航焦虑的底线,让更多人敢尝试新能源。但电池突破了、充电桩遍地开花后,增程式自动就成了“第二选择”甚至“可有可无”。这不是谁针对谁,纯粹是技术进步逼出来的结果。
你琢磨,科技就是这么务实,谁还会对“负担”买单?以前买增程,用户心理图个安心;今天买纯电,用户不担心了,增程还有啥吸引力?价格上也没竞争力,日常养护还麻烦,大家自然而然就往纯电集中。
可这是不是意味着增程式车就彻底没戏了?倒也别太绝对。万事万物讲一个“长尾”,在极端用车环境、特殊行业(比如偏远地区物流、极地救援),增程技术还是有它的价值。只是规模会越来越小,慢慢变成小众市场,对那些指望靠增程发家致富的企业来说,肯定不是啥“香饽饽”。
纯电动车就绝对稳了?也不见得。行业所有热点一阵风,前两年PHEV横扫四方,这会儿风向一变,纯电风生水起,也没人敢拍胸脯保证不会有新变量。比如,未来氢能源、固态电池甚至黑科技出场,格局还得洗牌。不过至少现在看,纯电是真的越来越占上风——用户选它多、厂家投入多、社会基础支撑也强,三驾马车拉着往前窜。
所以,回到开头那个问题——“增程车还有没有未来?”
答案其实很简单:理论上有,但主要市场份额和成长性基本就交给纯电了。就像功能机和智能手机,当年功能机也努力更新摄像头像素,最后还是挡不住智能手机的潮流,时代的车轮不会为谁停下脚步。
你要问——“为什么纯电能被追捧?”答案还得回到人性:便宜、实用、简单、体验好。“为什么增程车型退潮?”不是它没用,是已经不那么刚需了。你用Y2K芯片,也能上网写小说,但没人会出高价还开心地多买俩。
当然,等纯电大军横推之后,会不会有新一轮技术革命把局面彻底颠覆?没人能下定论。咱论事不神话,新能源车哪怕眼下纯电风头正劲,搞不好下轮谁又成黑马——市场的智慧,远比预测更牛。
说白了,这届消费者比企业还精,技术过时、体验过剩、溢价太高,谁还为信仰充值?大家要的是现实利好、能落地的便利,不讲理性守旧,更不搞技术崇拜。增程车从“香饽饽”到“小透明”,那就是时代逻辑推着走。将来子孙再回头一看,也许增程式只是新能源大潮里短暂的插曲。
现在的中国,新能源车一骑绝尘,纯电当道,增程则是逐步退场。下一个窗口啥时候到?谁能站出来?我们继续盯着,不急得下结论。市场这口风,谁捉得准才叫本事,数据说了,不服不行。至于纯电是不是像革命一样的未来?那得让时间告诉我们,别急着站队。
一句话,该买啥,信啥技术,就一句话:且看大势所趋,跟着体验走。别神话哪个技术,也别哀叹谁被淘汰。时代淘沙,各有归处,做个明白人。
我们致力于提供真实、有益、向上的新闻内容,如发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告知,我们将妥善解决。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