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职场混久了,就会发现一个很扎心的规律:越年轻越吃香的行业,越容易把人榨干;越“看起来没前途”的岗位,越容易让人活得久。
以前大家都往大厂跑,那个时候你说你搞前端、搞后端、做产品、搞算法,哪怕是个数据运营,年包30W起步,听起来多体面?
可现在呢?你35岁了,还能干这些岗位吗?能干也没人要。
简历一看,“大厂十年经验”,HR直接给你打上“贵、老、难管”的标签。你说你会带团队?公司说我们就要一个人干仨人的活,不用你带人。
你说你技术硬?公司说我们现在用的是新架构,你那套老技术栈不适配。
你说你愿意降薪?公司说你降了也不稳定啊,万一哪天你跳了,我们又得重新招。
所以,大厂出来的人,哪怕干过牛活、拿过高薪,最后还是得面对一个现实:你这岗位,本质上是青春饭。
身边太多这种人了,35岁前光鲜亮丽,35岁后找不到工作。
相比之下,那些一直在传统行业里稳扎稳打的人,反倒活得越来越滋润了。
工资涨得慢,但起码还在涨;工作辛苦,但不至于被一脚踹掉;行业没那么性感,但也不至于明年就死。
长线价值,才是职场真正的护城河。
前两天,看到一位吉利汽车的员工爆料:
外饰开发5年工作经验差不多年薪能给到30W,比不了智能网联,但是好在车身不会失业。
年薪30W,放在北京上海深圳,好像也就“还行”,不算亮眼,但你别忘了,这是传统制造业,是车身开发。
外饰开发是啥?就是你看到的那些车灯、保险杠、后视镜、前脸格栅……这些东西不管是燃油车还是电动车都得有。
哪怕你整车架构再怎么智能化、平台化,车还是得有壳子。车壳子没了,那不就是玩命了吗?
而且你放心,哪怕未来真有自动驾驶、飞行汽车,外饰也不会消失。它也许会变,但不会没。
更关键的是,这些岗位的经验是可以沉淀的。
你干得越久,越懂结构、越懂工艺、越懂材料、越知道哪个供应商靠谱、哪些设计方案落地难度低……
这种经验,不是三个月速成班能教出来的,也不是AI能替代的。
你说智能网联香不香?香啊,年包动不动给你翻倍。
但也卷啊,换个平台就得重学一套东西;一个项目砍了,岗位就没了;你一个算法工程师,明年就可能被一个大模型架空。
你再牛,也可能被年轻人用一套开源框架干掉。
而你做车身的,熟门熟路,供应商关系稳稳的,出了问题谁来修?还是得你来。
这就是传统岗位的底气。
它跟那些“靠风口吃饭”的岗位不一样,它不是靠融资、不是靠热点、不是靠PPT,而是靠**产业的基本盘**。
你说新能源火不火?火。但再火,它也得从车架开始造,从钣金、焊接、涂装一路走下来,你才能坐进去踩油门。
而这些传统岗位,看似不起眼,实则是整个产业链的底层逻辑。
现在很多年轻人都在焦虑,觉得传统行业没前途,觉得搞车身、搞内外饰、搞底盘的都土得掉渣儿。
但你们有没有想过,一个行业真正能养活人、能让人活得久,它就已经赢了一半。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