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斯拉:锂离子电池膨胀收缩过程中电解质运动对性能影响深度剖析

大家平时用手机、开电动车,可能都有过这样的感受:刚买来的电池,充一次电能用很久,跑很远;可时间一长,慢慢地就不行了,续航里程越来越短,充电也越来越快,用着用着就得频繁充电。

这其中,除了大家常说的电极材料老化、容量衰减之外,电池内部一种叫做“电解质”的液体,它的“不老实”运动,也扮演着一个非常关键的角色。

这个电解质,就像电池的“血液”一样,负责在正负极之间运送锂离子,让电池能够正常工作。

但您可能不知道的是,这“血液”在电池里面可不是安安稳稳地待着,它也会“跑来跑去”,甚至会“聚堆儿”,而这种不均匀的运动,对电池的性能和寿命影响非常大,甚至会关系到电池的安全。

要说清楚电解质为什么会“跑”,我们得从电池充放电的原理说起。

特斯拉:锂离子电池膨胀收缩过程中电解质运动对性能影响深度剖析-有驾

当咱们给锂离子电池充电的时候,锂离子会从正极跑到负极。

拿咱们现在电动车里用的比较多的电池来说,负极材料通常是石墨,或者是为了追求更高能量密度而正在大力研发的硅-石墨复合材料。

这些负极材料在吸收锂离子之后,就像海绵吸水一样,体积会发生膨胀。

比如,普通的石墨负极在吸饱锂离子后,体积大概会膨胀10%左右;而如果是加入了一定比例的硅材料,因为硅能吸附更多的锂离子,它的体积膨胀率可能高达300%!

没错,您没听错,是三倍!

当这些负极材料的体积膨胀时,它们就会挤压周围的电解质。

这就好比您手里拿着一块湿海绵,用力一捏,水自然就从海绵的孔隙里被挤出来了。

这些被挤出来的电解质,在电池内部就会开始“流动”。

这种流动,还会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

比如说,如果电池是竖着放置的,就像我们很多电动车里圆柱形电池的排列方式,重力就会发挥作用。

被挤出来的电解质,在重力的作用下会像水往下流一样,逐渐向电池的底部聚集。

这样一来,电池底部区域的电解质就会越来越多,形成一个“电解质池”,而电池顶部区域的电解质就会相应地减少。

此外,电池内部电极的结构设计,以及充放电过程中产生的微小压力差,也会像一个无形的“推手”,促进电解质从电极卷芯的缝隙中排出,最终流向电池的底部。

所以,当电池充满电的时候,很可能就会出现底部“富裕”、顶部“贫瘠”的电解质分布不均现象。

那么,当电池放电的时候,情况又如何呢?

放电过程正好与充电相反,锂离子会从负极跑回正极。

这时候,负极材料会“瘦身”,体积开始收缩,原本被挤出来的电解质理论上应该回流到负极的孔隙中。

但是,这个回流的过程可就没那么顺利了,它往往非常缓慢。

原因主要有几点:首先,虽然负极体积收缩了,但电解质要重新填充这些微小的孔隙,需要一定的“吸力”或者说“毛细作用”。

然而,电池内部在放电时形成的这种“吸力”通常非常微弱,还不到一个标准大气压,这导致电解质只能像蜗牛一样,一点点地、缓慢地渗透回电极卷绕中。

特斯拉:锂离子电池膨胀收缩过程中电解质运动对性能影响深度剖析-有驾

其次,由于充电时电解质已经分布不均匀了,导致放电时,那些在充电过程中就比较“缺水”的顶部区域,电解质回吸的速度会更慢,甚至可能一直处于相对“饥渴”的状态。

这就好比您用一根很细的吸管去吸一杯黏稠的液体,那速度自然快不起来。

这种“充电时快挤、放电时慢回”的特点,是导致电解质分布不均的一个重要原因。

除了充放电过程中的体积变化和重力影响,电池本身的“体型”和“材料脾气”也会影响电解质的运动。

比如,电池的几何形状就很有讲究。

如果电池是竖直放置的,重力对电解质的影响非常明显,导致电解质在充电时更容易聚集在底部,而放电时顶部区域的电解质会先被耗尽。

但如果电池是水平放置的,重力对电解质分布的影响就会小得多,电解质在电池内部的分布会相对均匀,相应的挤出和回吸过程也会更对称,不均匀的问题就会减轻。

这在电池设计时是需要重点考虑的。

再来看看电极材料的“脾气”。

前面提到,石墨负极的体积变化相对较小,只有10%左右,所以电解质在电池内部的分布和流动模式相对简单,不均匀的程度也相对较低。

但对于那些高性能、高能量密度的电池来说,很多厂家都在尝试使用硅-石墨复合负极。

硅材料虽然能够大大提升电池的能量密度,但它在吸锂后的体积膨胀率高达300%,这就使得电解质在电池内部的流动模式变得异常复杂,电解质分布不均匀的问题也变得更加显著。

如何有效解决硅负极的巨大体积膨胀问题,并优化电解质在其中的均匀分布,是中国乃至全球电池科研人员正在攻克的关键难题。

我们国家在硅碳负极材料的研发方面投入了大量的精力,也取得了许多突破性的进展,这对于提升电动汽车的续航里程至关重要。

电解质本身的物理化学性质,也对它的运动方式有着直接的影响。

比如,电解质的“黏度”就非常关键。

如果电解质很黏稠,就像蜂蜜一样,它的流动速度自然就慢。

高黏度的电解质在充放电过程中流动缓慢,就更容易导致电解质分布不均匀。

所以,科研人员都在努力开发低黏度的电解质,让它在电池内部能更“灵活”地流动。

另外一个重要性质是“表面张力”。

电解质的表面张力会影响它在电极表面的铺展能力。

特斯拉:锂离子电池膨胀收缩过程中电解质运动对性能影响深度剖析-有驾

如果表面张力过高,电解质可能不容易充分浸润电极材料的孔隙,导致一些区域“干涸”。

而低表面张力的电解质,就像加了润湿剂的水一样,更容易在电极表面铺展开来,从而提高电解质的分布均匀性。

这些看似微小的物理性质,都直接决定了电解质在电池内部的“行为模式”。

那么,这些平时我们看不到的电解质运动,科学家们是怎么观察到的呢?

这就要靠一些非常先进的“黑科技”了。

其中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是“时间分辨同步辐射计算机断层扫描(SR-CT)”。

这可不是我们平时去医院做的普通CT,它是一种利用高能X射线对物体进行实时、高分辨率成像的技术。

想象一下,就像一台超级透视眼,能够在电池工作(也就是充放电)的过程中,实时地、动态地看到电解质在电池内部是如何流动和分布变化的。

通过这种技术,科学家们可以清晰地看到电解质在充电时是如何被挤压到电池底部,又如何在放电时缓慢回流的。

这项技术通常在大型的同步辐射设施上进行,我们中国也有自己的同步辐射光源,并且在电池研究领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这展现了我国在科学研究方面的硬实力。

除了这种实时观察的方法,科学家们还会对循环后的电池进行“解剖”——也就是后验分析。

他们会小心翼翼地切开电池,提取出不同位置的电解液,然后用精密的仪器分析其中盐和溶剂的浓度。

结果发现,循环后的电池,顶部区域的电解质盐浓度通常会明显偏低,而底部区域则会高出不少,这与同步辐射观察到的现象互相印证,确凿无疑地证明了电解质分布不均问题的存在。

电解质的这种“不均匀运动”,对电池的性能和安全会产生一系列不良影响。

首先,它会影响电池的电化学性能。

充电时,由于电解质在底部聚集,顶部区域的电极就可能因为“缺水”而无法充分参与反应,导致电池的有效容量没有完全发挥出来。

放电时,顶部区域的电解质先被耗尽,这会导致该区域的电极阻抗(也就是电阻)增加,锂离子通过会更加困难,就像高速公路突然堵车一样。

这种局部高阻抗会使得电池的放电能力下降,同时也会加速该区域电极材料的降解,从而缩短电池的循环寿命。

更严重的是,电解质分布不均还会带来安全隐患。

由于电解质在电池内部的分布不均匀,直接导致锂离子在负极表面的沉积也变得不均匀。

特斯拉:锂离子电池膨胀收缩过程中电解质运动对性能影响深度剖析-有驾

在那些电解质富集、锂离子浓度高的地方,锂离子就更容易过度沉积,形成一种叫做“锂枝晶”的物质。

这些锂枝晶就像一根根尖锐的针,会不断生长。

一旦这些“针”长得过长,就可能刺穿电池内部的隔膜。

隔膜是用来隔离正负极的,一旦被刺穿,电池就会发生内部短路,进而可能引发电池过热,甚至导致热失控,引起火灾或爆炸。

这对于电动汽车和储能设备来说,是极其危险的。

此外,电解质分布不均还会导致电池内部温度分布不均匀,一些电解质缺乏的区域,阻抗高,产热就更多,局部过热会进一步加速电池的老化,增加安全风险。

从长远来看,电解质的这种不均匀运动还会大大缩短电池的整体寿命。

因为电池内部始终存在一部分区域处于“缺液”状态,电解质的有效利用率降低。

长期以往,电池的容量会加速衰减,循环寿命也会大大缩水。

科学家们通过实验数据建立的“电解质运动诱导盐不均匀性(EMSI)”模型,也为预测电池的这种退化模式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面对这些挑战,我们中国的电池科研人员和工程师们正在不懈努力,通过多种途径来优化和解决电解质的这些问题。

首先是从电池设计上下功夫,比如优化电极的几何形状,调整电极的孔隙结构,让电解质在充放电过程中能够更均匀地分布,减少“堵车”的现象。

同时,也会根据电池的实际使用情况,精确调整电解质的初始填充量,确保在整个循环过程中,电解质都能保持相对均匀的分布。

其次,就是改进电解质本身的特性。

开发低黏度的电解质,让它流动起来更顺畅,能够更快地在电池内部进行再分配,减少局部区域的“干旱”和“洪涝”。

另外,通过添加特殊的添加剂,优化电解质的表面张力,让它能够更好地“浸润”电极材料,均匀地铺展到每一个细微的角落,提高电解质的有效利用率。

最后,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优化电池的操作条件。

比如,在充电的时候,控制好充电电流,避免电流过大导致电解质被过度挤压,从而加剧分布不均的问题。

虽然快充很方便,但在日常使用中,适当放慢充电速度,对电池的健康是非常有利的。

还有就是电池的温度管理。

通过优化电池的散热系统,保证电池内部温度的均匀性,避免局部过热。

我们中国在电池热管理系统方面,已经走在了世界前列,这是确保电动汽车电池安全性和长寿命的关键技术之一。

总的来说,电解质在锂离子电池内部的运动看似微观,但它对电池的性能、寿命和安全却有着实实在在的巨大影响。

了解这些机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电池的“脾气”,从而在电池的设计、材料选择和日常使用中,采取更科学合理的方法。

随着科研的不断深入和技术的不断进步,我们有理由相信,未来的锂离子电池会越来越安全、越来越耐用,为我们的绿色出行和能源转型提供更强大的动力。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