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上世纪90年代的中国,很多人的记忆里都有一段关于摩托车的画面。
在那个私家车还遥不可及,自行车仍是主流的年代,摩托车的轰鸣声代表着一种速度、一种自由,更是一种生活水平的提升。
而在当时琳琅满目的摩托车品牌中,有一款车型的地位非常特殊,它个头不大,排量只有50cc,却被人们亲切地称为“小力神”,它就是重庆建设厂生产的建设50。
这辆车不仅仅是一部交通工具,它更像是一个时代的符号,深刻地烙印在一代人的成长和奋斗历程中。
要理解建设50为何能成为一个传奇,我们得先看看它出现之前的市场是什么样的。
在90年代初期,市面上的50cc轻便摩托车,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小摩托”,普遍存在一个技术上的局限,那就是大多采用皮带传动。
这种传动方式说白了,就像用一根强化的皮带把发动机的力量传递到后轮上。
它的好处是结构简单,骑起来平顺,但缺点也同样明显,那就是动力传输效率不高,损耗比较大。
这就导致了当时的50cc摩托车普遍给人一种“软绵绵”的感觉,平地上自己骑着代步还行,可一旦路上有点坡度,或者后座上多带一个人,那车子就会显得力不从心,速度慢得让人着急。
因此,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人们对50cc摩托车的定位就是“买菜车”,对它的动力和承载能力不抱有太高的期望。
然而,建设50的出现,彻底打破了这种局面。
重庆建设机床厂,这家有着军工背景的老牌国企,在技术上做出了一个堪称革命性的创新。
他们没有沿用主流的皮带传动,而是在这台小小的50cc发动机上,创造性地加入了档位设计,具体来说是高低两个档位。
这个看似简单的改动,却带来了本质上的飞跃。
这就好比我们骑的变速自行车,遇到上坡时,我们会换到省力的低速档,虽然速度慢了,但脚下蹬起来轻松很多。
建设50的一档就扮演着同样的角色,它能够瞬间将发动机的扭矩放大,让车辆在起步和爬坡时获得强大的动力。
根据当时众多车主的回忆,建设50挂上一档,即便是搭载两名成年男性,面对城市里立交桥的大坡或是乡间泥泞的坡路,依然能轻松应对,动力表现完全不像是一台50cc的小车。
也正是因为这股子与它小巧身形完全不符的强悍力气,人们送给了它一个极为贴切的外号——“小力神”。
当车辆行驶到平坦路面后,驾驶者可以轻松地切换到二档。
这时候的建设50又展现出它的另一面,动力输出变得更加顺畅,速度也能迅速提起来,最高时速跑到六七十公里是家常便饭。
这种“一档爬坡,二档狂飙”的独特驾驶体验,让它彻底摆脱了传统50cc摩托车“慢速代步”的标签。
它的发动机技术,据说是在借鉴了日本雅马哈CY80发动机的基础上,通过缩小气缸改造而来,这不仅保证了技术的成熟可靠,也让整车性能有了坚实的保障。
强大的实用性,让建设50迅速找到了它的社会定位。
特别是在90年代国企改革引发的下岗潮背景下,这辆车意外地成了许多普通家庭自谋生路的得力工具。
很多人发挥了民间的智慧,在建设50的后半部分加焊上一个车斗,把它改装成小型的三轮货车或者客运三轮车。
凭借其出色的载重能力和燃油经济性,这些改装后的小三轮穿梭在城乡的大街小巷,或拉货,或载客,成为无数下岗职工再就业、维持家庭生计的重要依靠。
一辆摩托车,就这样从简单的代步工具,升格为养家糊口的“饭碗”,承载起了一个个家庭的希望和尊严,这是它在那个特殊年代里扮演的最重要的社会角色。
除了内在的硬实力,建设50的外观设计在当时也相当前卫。
它没有走同时期嘉陵50等车型那种圆润柔和的弯梁车路线,而是采用了更具运动感的街车造型。
方正有力的前大灯,棱角分明的油箱,简洁流畅的车身线条,以及组合式的尾灯,都让它看起来充满力量感和现代感,与“小力神”的称号相得益彰。
这种硬朗的设计风格,在当时吸引了大批年轻人的目光,拥有一辆建设50,成为了一件非常“酷”的事情,是年轻人彰显个性和品味的象征。
再加上最初配备的日本原装米库尼化油器,保证了精准的油气混合比和稳定的动力输出,后期虽然改为了合资产品,但品质依然可靠,这些都让建设50在细节上也经得起推敲。
当然,一款产品能成为“神车”,亲民的价格是必不可少的。
1992年上市时,建设50的售价大约在2700元左右,直到停产前,价格也一直维持在2200元的水平。
这个价格虽然在当时对于一个普通工薪家庭来说仍是一笔不小的开支,但相较于动辄上万元的进口摩托车,已经显得极具性价比。
更关键的是,作为50cc的轻便摩托车,它可以上蓝牌。
这意味着它的购置税、保险费、养路费等一系列后期使用成本,都远低于普通排量的红牌摩托车。
这笔经济账,老百姓算得非常清楚。
性能强、外形酷、价格实惠、使用成本低,这些优势叠加在一起,让建设50迅速占领了市场,尤其是在对实用性和经济性要求极高的广大农村地区,它几乎成为了不二之选,也帮助建设厂一跃成为全国摩托车销量的头部企业。
在民间,为了追求更极致的动力,许多维修店甚至能将它的发动机扩缸至60cc,这也从侧面证明了其发动机设计的优良底子和巨大的改装潜力。
然而,任何产品都有其生命周期,建设50也不例外。
它的辉煌,最终还是败给了时代的发展和技术的更迭。
作为一个采用二冲程发动机的车型,它天生就存在着尾气排放污染较重、噪音较大的缺点。
随着国家对环境保护的日益重视,2001年,更加严格的“国一”排放标准开始实施,这对于所有二冲程摩托车来说都是一道难以逾越的门槛。
建设50因此被迫停产,一代神车的故事也就此画上了句号。
同时,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无数机制灵活的民营摩托车企业迅速崛起,相比之下,作为老国企的建设厂在体制和市场反应速度上逐渐显现出疲态,也影响了其后续产品的竞争力。
尽管建设50早已从我们的生活中消失,但它留下的印记却并未褪色。
它所开创的档位传动设计,为后续的国产摩托车发展提供了宝贵的思路。
直到今天,许多老一辈的摩托车爱好者,依然会津津乐道于它“一百公里十二块钱油费”的省油奇迹。
对于经历过那个年代的人来说,建设50早已超越了一件工业产品的范畴。
它是一段关于青春的记忆,是父辈们骑着它走街串巷、养家糊口的奋斗身影,是那个物质不算富裕但精神昂扬的90年代里,一个具体而生动的社会切片。
它代表了一种精神,一种在困难条件下,依靠自己的智慧和汗水,努力创造美好生活的时代精神。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