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车这事吧,真不像以前那么简单了,你进4S店瞅一圈,有种掉进迷魂阵的感觉,那些品牌名字能让人瞬间懵圈,什么纳米、猛士、仰望、方程豹、艾尼氪……甭提了,跟新相亲对象似的陌生,销售一开口讲功能,钱包直接想遁走。
但你冷静下来,仔细这些花伙儿涂点的名字背后,其实是车企在憋大招。比如东风那哥们,是个活生生的案例。去年新推“东风纳米”,目标就是刚拿驾照的00后,尤其是爱萌系设计的女生,她们追求便宜、省油、好停,三五万预算,能开出门就行。结果不到四个月,订单破三万,东风得劲了呗。
可同一集团旗下还有“猛士M-HUNTER”,定位你就听名字,够硬吧?售价八十多万,再加个横着进车位的“蟹行模式”,专门吸引开腻了“大G”的壕们,玩车的新方式,炫酷还带点交际属性。东风这一锅饭,几种口味都端上来,快餐、硬菜,愣是让每个客人都能找到合胃口的。
再看比亚迪,就更有门道。去年它推出了顶级品牌“仰望”,百万级车,你没看错,直接探顶。同期还有“方程豹”,锁定更低一级的40-60万价位圈,加上万儿以下的海鸥系列,价格一层层往上堆,这就叫“梯度品牌”,每个档次都能精准抓住不同预算的客户。而“仰望”这招厉害的是,它干脆不给自己挂BYD标,为什么?发现既有客户一旦进到“仰望”柜台,签约率比传统标高了不止一倍,“品牌隔离”让溢价玩得明明白白。
不止国内牌子会整活儿,国外也没闲着。丰田,你认准那家靠谱吧,但它悄摸摸在美国市场搞了个新的子品牌“Scion”,专注做电动小型车,标志换成像素风,连广告画风都走年轻路线,还一声发动机的噪音都不让你听。为因为Z世代喜欢安静,酷得不得了。类似的还有现代,它把IONIQ打造成“艾尼氪宇宙”,旗舰体验店不看车,反倒让你喝咖啡、玩电竞,把潮人都吸进门。
嗯,你可能会开始操心了,新品牌搞得多,售后服务能跟得上么?咱不慌,岚图做了教科书级示范,它们干的事你听听,欧洲车主光线上门取车保养就够贴心了,还能全程在线直播维修,修完再送回家,服务细致到像“定制款”。结果呢,去年他们海外年销量飙到1.5万辆,投诉率比国内还低。领克也不服输,把门店开进巴塞罗那,给老外搞功夫茶的体验,还有安排个试驾,车没咋卖,品牌高级感倒卷得飞起。
说到这儿,回到买车这事,别纠结了,咱绕世界看战略,最后几点就很清楚:
第一,预算少、买得实在,就盯那些新物种,纳米啦、海鸥啦,成本压到骨头里。
第二,如果想稍微提升点品牌档次,但不想成韭菜,那就去搞独立新能源品牌,比如智己或者岚图,服务卷得堪比海底捞。
第三,冲着百万级标志去的话,比如仰望、猛士,它们早就不只是普通的车了,背后的社交属性,值好几辆车的钱都不为过吧?
最后瞅准了,别还掏钱买那些半吊子的油改电车,带着老标混着卖新价,时代抛弃它们,不打一声招呼。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