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一个怪象:为何“中高端车”大家都爱增程,低端却喜欢插混?

伴随着新能源汽车的走红:

插电混动与增程式作为“既能加油又能充电”的车型,近年来,也跻身热销车型的行列。

不过你是否留意到——

在这股热销的潮流里,一个值得玩味的现象悄悄出现了:

中高端车型中,大家几乎一致选择增程式;而在十万元级别的主流市场,消费者却大多偏爱插电混动。

这是为什么呢?这种看似“不合常理”的消费模式,背后究竟隐藏着什么呢?

发现一个怪象:为何“中高端车”大家都爱增程,低端却喜欢插混?-有驾

谈到这个问题,有一个很关键的原因,或许大家并不了解:

那就是——增程式想做得价格低廉,车企即便有心也难以做到。

这听起来好像有些不可思议,因为增程式系统很简单,比插电混动简单得多。

既然如此,凭什么不能造出十万元级,甚至十万元以内的车呢?

从理论上来说,当然没问题,但现实却很残酷——成本根本控制不住。

因为一辆增程式汽车,核心部件有三个:电池、电机、发动机(也被称为增程器)。

这三样都不便宜——尤其是电池,价格高得离谱。

以目前主流的磷酸铁锂电池为例,每度电的成本大约在600多元。

如果一辆增程式车配备40度电——这已经是很保守的标准了,仅电池就需要花费2.4万元。

再加上电机、电控系统、车身、内饰、智能驾驶系统、车载系统……以及后期的营销、渠道、人工、税收等费用……

你说,这样的车怎么可能“便宜”下来呢?

发现一个怪象:为何“中高端车”大家都爱增程,低端却喜欢插混?-有驾

要是硬要打造低价增程式车,那也只能勉强装个“10来度”的小电池,敷衍一下。

但问题随之而来:

10度电的增程式车,有存在的价值吗?

说白了,这种车纯电模式跑不了多少公里,一旦“电量不足”,就变成了油老虎——

动力弱、油耗高、驾驶体验糟糕透顶。

尤其是在高速行驶、爬坡的时候,你能明显感觉到“开起来怎么这么费劲”。

也就是说,你既没体验到纯电车的平顺安静,也没节省油费。

那这样的车,消费者为什么要买,车企又为什么要生产呢?

而插电混动就不一样了。

即便电池小,纯电续航短,它也仍然能作为“省油车”使用。

因为就算处于电量不足的状态,插电混动的油耗依然很低,动力也不错。

考虑到这一点,自然就没有低端的增程式车了。

发现一个怪象:为何“中高端车”大家都爱增程,低端却喜欢插混?-有驾

听起来似乎有道理,但问题是:

插电混动车不怕电量不足,也没有增程式车的这些缺点,为什么在中高端市场,销量却一般呢?

其实原因并不复杂,一句话总结就是——插电混动和增程式,根本不是基于同一种思路设计出来的。

说白了,插电混动的基础是燃油车,或者说,是“半电半油”的折中方案。

它的电驱动系统,更像是一个辅助系统:

无论电池多大、电机多强,它始终摆脱不了“发动机参与驱动、变速箱参与换挡”的本质。

一旦电量不足,整体的驾驶体验就像从智能手机退回到了功能机,瞬间下降一个档次。

但增程式车就不同了。

它的核心是纯电驱动——发动机不管工况如何,自始至终都只是个“充电宝”,不直接参与驱动。

所以你会发现,很多高端增程式车上,配置都很“豪华”:

你想要的冷暖冰箱、舒适座椅、大屏幕、外放电功能……全都有,而且使用起来很舒适。

发现一个怪象:为何“中高端车”大家都爱增程,低端却喜欢插混?-有驾

但在插电混动车身上,却很难看到这些配置。

因为插电混动车真的可能“没电”,可能出现电压不稳、功率不足的情况,根本无法支撑这些“耗电大户”。

虽然想在插电混动车身上堆砌这些配置并非不可能,但成本高、体验还不稳定,不值得这么做。

这样一来,消费者的选择自然就有了分化:

厂家更愿意用增程技术打造中高端车,中产阶级也更愿意花钱购买增程式车,因为其体验更纯粹……

这两个因素相互叠加,插电混动车在高端市场,自然就比不上增程式车了。

发现一个怪象:为何“中高端车”大家都爱增程,低端却喜欢插混?-有驾

总的来说,插电混动与增程式的竞争,表面上是技术路线的不同。

实际上却是用户心态、价格接受程度、用车预期的全面分化。

插电混动守住了“好开、省油、可油可电”的底线,因此自然成了低价位消费者的实际选择;

而增程式车,则在“体验感、电驱稳定性、配置扩展性”上更胜一筹,所以它才能支撑起中高端市场的档次。

看似一个是选择技术,一个是选择价格,其实归根结底,大家选择的都是“自己能驾驭的生活方式”,不是吗?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