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问我,2025年第二季度高速NOA标配率突然冲到19.6%,单季涨了11个百分点,这到底意味着啥?我觉得不是简单的数字游戏,也不仅仅是谁家出了几款新车、哪家软件做了升级那么简单。这里头,其实埋着整个中国汽车行业智能化的“大棋”,甚至背后是技术、市场、用户三方博弈的分水岭。
先问一句:咱们到底有没有真正准备好,把“辅助驾驶”当成和安全带一样的刚需?以前提到“NOA”,大家觉得那是豪车的专属,马路上一万台车能有一台带的就了不得。可现在,十几万的车,高速NOA都快成标配了,你说这变化大不大?是不是很魔幻?
过去智能驾驶领域,吹得多、落地的少,消费者天天看发布、媒体各种热议,但真要买车的时候,高速NOA就像买保险,标着选装价你犹豫了,强制标配那车马上拉高身价,还是一大堆“鸡肋”的体验。可现在不同了,比亚迪、奇瑞、小鹏……一个个卷得你跟不上节奏。不用加钱、出厂就带,分分钟打破了“智能驾驶功能要靠溢价赚钱”的套路。高速NOA变成车圈新水龙头——主流水段我全线供应,别的功能你再慢慢挑。
为啥这一步跨得这么大?这事推一半是技术问题,另一半就是卷出来的。国内喜欢卷,卷价格,卷配置,卷服务,今天你推个哨兵模式,我明天直接标配高速NOA,你出透明底盘,我后天直接泊车功能一步到位。以前车企们不想卷,搞个什么选装够大家花几年说嘴,后来卷狠了才发现不卷真就活不下去。中国汽车市场太大,用户嫌麻烦,但绝不会嫌配置多,腾讯网易的套路:没用也得有,要摆着炫耀。直接标配,省得你纠结。
那又有个问题,高速NOA是真的技术成熟了么?各家说得天花乱坠,你到实际用,坑还不少。大厂们都说自己能“自动变道、跟车、识别施工区、主动避让”,可是高速堵车你用用就知道了,有时呆若木鸡,前面雪糕筒都差点撞上。可是这个时间点,整个行业还是亮了绿灯,因为数据量起来后,体验就能飞速进化。你不让功能下放,车不多、数据不过亿,软件工程师永远调不出贴地气的底层能力;只有铺开,才真有可能让体验成为闭环。今年爆量不是终点,而是起点,10%的渗透率和20%完全是两个物种。有规模,大家才愿意砸钱升级。这么看,车企哪怕赔点钱、贴钱搭建基础盘,也要抢先,未来软件收费、可订阅服务、增值生态,才是挣钱正道。
再说,“单季增长11个百分点”,一季就顶过去一年的进度,这指标背后的逻辑就是“加速进场”。是不是中国市场又走在世界前列?你还真别说,这会还真领先了。国家政策赶项目支持,互联网+强技术团队,各路硬件玩家下场抢蛋糕,供应链某种意义补全了闭环。你去看美国、日本、欧洲,真向中国这么疯卷,还真没有。大家还在兜兜转转讨论法规、在等大公司试错呢——中国已经“量产交付,百分之二十标配”。以后两年,主流城市高速路你要不戴点辅助驾驶,“手动党”反倒成怪人了。
不过,行业热闹是一回事,我觉得还有个点不能忽略:安全。智能驾驶不是小孩玩具,这么快从选装变标配,车主真理解它是咋回事么?会上路么?会不会被广告忽悠了,其实自己根本没能力管这么复杂的电子脑子?别到时候一出了事故,车企和用户互相甩锅,最后没人负责。所以不是说功能上车就算事儿,中间还有好多“规则意识”“用户教育”需要补课。现在产品卷到前面,服务和责任能不能跟上,这点很关键。
再一问,这波高速NOA“下沉”会不会像当年ABS、气囊普及一样,拉高整体出行安全?表面看,数据很喜人。2025Q2,高速NOA装配量暴涨,主要带货的还是比亚迪、秦L、问界M8这些带头大哥,说明市场敏感度极高。但背后也可能埋着隐忧——“用”的人多,“用好”的还是少。现在还处于炫耀、尝鲜的阶段,真正用到出神入化那批人多了,这项配置才能堪称“改变交通格局”。否则大概率只是又多了个多余的卖点。就这事儿,企业研发再牛,生产再积极,群众最后能不能玩明白,还得熬几年看结果。
再说说各类辅助驾驶的渗透——不止NOA,还有哨兵模式、透明底盘、泊车功能等一窝蜂普及。整个市场都在讲“智能体验”了,仿佛你不开个智能化的“滚筒洗衣机”都不上档次。但别忘了,这些功能迭代快、软件升级一波接一波,今天帮着你车头泊入、明天又能车尾泊出,厂商有自己的考量——争用户、屯数据、抢第一。可新的问题接踵而来:用户怎么挑?新手有点懵,老司机还得重新摸索操作逻辑。有时候功能太多反而让人分心,真遇到紧急情况能不能第一时间用出来,这就是另一个考验了。
有人可能会问了:这波“标配潮”会不会很快就到头?其实从比亚迪和各大主机厂对未来的规划来看——不到两年时间,15万元以下的车也都能标配高速NOA。华为乾崑、地平线征程、奇瑞这些玩家都表明态度:“我不再守着豪华牌,智能驾驶要走进寻常百姓家。”这个趋势一旦成型,别说25%的标配率,30%、40%都不远。问题又来了:降价之后,是不是人人都“用上了”,大家都“用明白”了吗?
别只盯着开头的数字,变革背后的逻辑本质是——市场成熟、用户成熟、技术真正落地三位一体。现在,技术从“秀场”下了台阶,成了“日用品”。厂商都知道,“不装NOA你车就卖不动,装了NOA没落地体验也活不长”。谁能在这波大洗牌里把软件体验做扎实、把售后保障搞到位、把用户培训做好,谁就是真正的赢家。
可反过来,万一有严重失误,比如出现了像当年刹车门那样的大规模负责事故,整个智能辅助驾驶信任坍塌怎么办?市场牛了,大家连夜赶路,可责任感、道德风险、行业底线也得一起涨。用户的命不是厂商的数据实验田,这个共识不能因为标配普及就被冲淡。前进的脚步再快,还得有“安全兜底”来托着——这两年比亚迪“为泊车安全兜底”的政策、蓝灯合规标识、场景极限测试,某种程度算是对“野蛮扩张”的降温。现在拼的是良心,不是套路。
到这里我想问一句——你,上次用高速NOA,体验到底咋样?你相信这个功能能给你带来更安全、更省心的高速出行么?万一遇到异常工况、连环刹车、极恶天气还能信任吗?技术推动潮流,但信任决定市场。咱们这趟车上路,不能只有“装机率”漂亮,最后还要用户说:“好用,靠谱,这才是真进步。”
所以总结就是,2025年Q2高速NOA装配率19.6%、单季增长11个百分点,只是开始,是一把钥匙打开了新能源智能驾驶这道大门。下一个关键点,已经不在“能不能普及”,而是“能不能用好、能不能用明白、能不能让每个人都受益又安全”。智能驾驶不是噱头,你得揣着明白心去卷,别让用户成了小白鼠。数据、功能、体验、规则、责任——这几个得一个都不能少,咱们才算真把智能驾驶这条“加速带”跑顺溜。你说呢?
本报道以促进社会进步为目标,如发现内容存在不当之处,欢迎批评指正,我们将严肃对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