骑着电动车的时候,时间总是被切割成一块块细碎。红灯下一串等候的号码,脚下不安分地打着拍子,喇叭声远近不一,来自人类和机器的催促此起彼伏。你以为城市里的供需关系是靠算法和GDP数字维系的吗?其实,大部分时候,是靠着这些本能的焦虑和“5分钟能不能赶到”的念头堆出来的。直到,最近上海街头立起的区间测速牌和电子眼,把这种流动焦灼锁死在了“15码以内”。
如果你正骑着一台新国标电动自行车,在上海试点区段上,时速只要过了15公里/小时,哪怕只是贪快一秒,几乎肯定会收到来自交警的订单确认短信。内容直白,连带你的超速时段、路口、罚款50元和附赠照片,一应俱全。至于曾经觉得天经地义的“电动车不是标了25码上限吗?现在又凭什么15码就罚?”——那是设计部门和执法部门分工合作,互不干涉的一种“理性分裂”。
我见过太多这样一种画面:外卖小哥为了节省三分钟生怕耽误接下单,被钉在某条非机动车道的边侧,无奈低头,调侃自己是“人肉定速巡航”。谁是最终的赢家?交警满足地收割了违章数据,外卖平台松下一口气,客人吃到了迟到三分钟的外卖,城市仿佛也终于短暂地喘了口气,暂时没有人被撞上。危险,从数据上看,好像减少了。但真的安全吗?只要翻开几起电动车交通肇事的卷宗,15码、25码甚至10码以下都见过出大事的时候。速度从不是唯一的问题。
究竟为什么要把限速抓拍的标准调得比新国标还低?这个问题不复杂也不理直。官方说法并不出新:“设计时速与安全限速非一码事。”说白了,机动车限速120并不代表可以一脚踩到底,非得跑到120才安心。设计部门负责造船,而执法部门要保证大家都不主动去撞冰山。从规则技术层面讲,各自没什么错。可如果你身处第一线,无论是外卖小哥还是普通市民,免不了要问一句:这船难道永远不能开快点吗?
对象是超速抓拍本身,而不是仅仅限速。因为抓拍让原本由警察主观判断的执法,变成了精确到小数点后一位的理工科游戏。不要温情脉脉地对你说“为了你和家人的安全”。现实是一张极度理性的罚单:数据录入——再上账单——警告发送——失去接单资格,最后逼着你回到15码的世界。偶尔还有人想用物理罩住摄像头,或者想法设法刮掉车上的版本限制。法不责众?别忘了,机器和算法最不讲人情。外卖小哥希望“临时通融”,系统直接下达封号,丝毫不拖泥带水。这是规则制定者喜欢的数据确定性,不留人情的地方,逻辑通透得像法医案卷。
翻开新国标,限速25公里/小时,几乎成了天花板。对于不少人,特别是习惯了通宵狂奔的外卖骑士来说,这就像限定大力士每天最多只能举五公斤。可惜,法规对现实的钝感与技术进步的敏感总不在同一个步调。电动车厂家配上ABS刹车、TCS防侧滑,甚至开始把毫米波雷达搬上来,努力在“碰撞不可避免的世界”里多留一线活路。可这些科技升级,最终只换来了更低的行驶限速。这不能不算是一种技术“内卷”——工程师与立法者彼此扯皮,最后在案卷和账单里找平衡。
限速背后的初衷——说白了,就是安全二字。可安全是什么?是让不出事故的权宜之计,抑或是保证效率下的自洽?数据显示,速度是交通事故严重度的重要变量,但事故成因绝不止此。违章变道、逆行、无灯夜骑、分心操作手机,这些只会在卷宗或医院里复现,不会被镜头捕捉。就像大多数安全规范一样:“低速未必安全,高速未必危险。”只不过数据和罚款的组合,总是让人愿意相信“数字治安”比普通常识可靠。
有人觉得,这是对快生活节奏的粗暴矫正。有人觉得,抓拍+罚款的双重限制,是大数据社会的数字报复。更有人把安全与效率下的“天平”比喻为温水煮青蛙:大家慢慢适应,最后只剩裁判欣然旁观,选手被规定限制到天花板底下。再专业一点说,规则设定初衷和现实执行结果之间,永远存在“死角”。
从法医学视角看,我更倾向于承认这样的限速有其合理性,却难言尽善尽美。事故画面里,速度永远是加害要素里最直观的变量,而限速总能降低平均风险。可我也清楚,安全不是靠罚款和抓拍完成的,而是靠全民教育、配套道路设计、驾驶素养,以及对权责边界的反复厘定。
我没兴趣打情怀牌,限速也无须肃穆。就是一张普通的罚单——只不过,这张罚单的背后,是城市运转极致理性而又绝对冰冷的现实。外卖员、赶路人、数据分析员与交警,共同构成这个庞大机器里的每道齿轮。
下一次你收到了超速短信,或者纠结于新国标的“天花板”时,那个问题其实已经超出了罚款本身: 有限速度的生活,到底是当下城市安全的秩序,还是无效率社会的象征?安全、效率、公正,哪一个优先级,谁说了算?你是愿意被数字约束,还是敢赌一把“快人一步”的自由?
我只能说,最后总是现实选择了我们。你,怎么看?
本文内容旨在弘扬真善美,推动社会和谐发展。如涉及版权或其他问题,请通过正规途径联系我们。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