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今年8月份的销量跑榜里,我就盯了一下中型SUV的表现。没想到,燃油车依然在这个细分市场里占了半壁江山,前十里面有六个都是燃油车型。其实这个趋势让多少人觉得传统的还是冲得动的。
我记得周一早上,去4S店签到时,同事随口说:最近客户还是偏向燃油,新能源那边变化挺快的,不过他们买车更看重用得舒服,省事。这句话我反复琢磨,经常用空间+配置来衡量一台SUV,但实际上,大概率客户还是被用车成本+可靠性牵着走。
说到这,我刚才翻了下笔记——去年中型SUV的平均售价大概在18万左右(这段先按下不表),按照目前的市场观察,燃油车的单次维修保养,平均费用在700元到1500元(估算/样本有限),而纯电的维修大多集中在电池和电机,成本高很多。你说,谁更靠谱?是不是也有点像买房子,未来维护成本才是真正的杀手锏?当然啦,这不是全靠成本说事。
我还特意开车体验了几款车型,发现探岳和昂科威的底盘脚感竟然挺像样,尤其是动力的线性输出,比起新势力的奇怪调教,还是经典德系的调调更让人踏实。比方说,同样的短途面数冲刺,探岳明显比比亚迪海狮06EV反应快,油门线性很多。虽然海狮06EV的加速在纯电车型里算不差(估算:0-100在7秒左右),但声浪和反应的直观体验,还是传统燃油车更能满足操控感。
这让我忽然想到:很多买家会不会还在用以前的体验去衡量新车?你问我,纯电那边是不是更智能,更未来感?确实是,但咱们也得承认,智能化硬件再先进,可靠性还是得经得起考验。这方面,牌子来讲,资源整合能力就能看出差别。
说到差别,刚才还和朋友讨论,为什么零跑C10能冲到前四?我觉得,中间那个智能座舱的体验,跟用微信一样自然。它那些交互系统,反应快、界面亲民,跟大厂的那些陈旧设计比差远了(这段先按下不表),不过这也让我疑惑:是不是新势力太过依赖科技,忽略了耐用性?其实不光是零跑,很多新车都在用智能迎战,只市场里真正锻炼出来的稳定耐用车少。
对比另一个角度:品牌认知。大众途观L,这个车更像一台故乡工具。空间大,坐感稳,价格在行内算平凡,但实实在在。大家都知道,大众的供应链其实很成熟(你还记得去年维修竟然还会断货某款零件?),不用担心买了车,后续用不长。你会不会觉得,这才是经典/实用的真谛?有时候太过稳定,也没啥冲突感。
我刚才翻了下相册,看到一张照片,是朋友送的,他的探岳Inside翻新后,轮胎突然变亮了。其实换轮胎这事挺有趣的——虽说不算花大钱,但每次看着同一车轮,心里就舒服。你都用什么方法打理你的车?修理师傅曾经跟我说:轮胎就像人的鞋子,舒服了,走路都顺。这句挺朴实,但实际上,有时候居然会影响驾驶心情。
我还想问:是不是新能源车未来真能打败燃油车?我是不太敢断言。在我看来,未来几年,市场会变得更混杂。那些混动——比方说海狮06DM,特别吸引我,因为不用担心续航不够,油电结合,既省油,又有点存续感。
奇怪的是,有些人还是因为油耗低或充电便利而选择纯电,他们的心理价位其实挺有限的,哪怕千瓦时成本只算60元左右(估算/不太精确),但每公里的花费其实不便宜啊。大概是惯吧,你曾经用油表掌控油量,有种掌控感,你觉得现在还会出现油耗焦虑的场景吗?
我还在想,如果把家附近的加油站、充电站都装Gan线的网格,未来会不会变得更合理?我觉得,基础设施其实比技术变革更重要。这个世界上的供应链难搞得像个拼图,原材料、芯片、制造工艺……你想到的各个环节都紧密相联。电池的原料,是不是靠的还是煤——这个曾经最普遍的能源?(这段我没想过太透,但猜测或许不无道理)
而且,我一直觉得,用户心理的变化比硬件升级更快。一单调一说,很多人选车都在看脸,我朋友圈一个同事就说:我就喜欢这个蓝色,看着舒服。——你说,品牌广告多大影响?还是实际试车体验更管用?大部分人其实都对"驾驶感受"有微妙偏好的。
有时候,真想问问自己:为什么我这么喜欢逛车市?买车不也是一种生活仪式感吗?我用心柴米油盐过日子,怎么到车这种机械生命前,也会有点嫌麻烦的小情绪。你觉得呢?是不是每次车换季洗澡,折腾半天才会觉得值?
说到这,我突然卡壳了。未来几年,新能源会不会准备取代一切?还是说,传统车的芯片、供应链俄然变得难搞,反而成为它的优势?很多时候,这个问题都没有答案,只有等待。
就在这里留个尾巴:你最在意自己怎么用车的那个细节,是油箱里剩多少,还是座椅的包裹感?或者,你会不会也像我一样,捡到一条掉在地上的轮胎胎毛,都觉得十分生动?
也许,生活的每一个细节,都藏着下一次改变的钥匙。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