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朋友们,今天咱们用车社带来的这份汽车行业上半年成绩单,那可真是信息量爆炸,足够咱们好好“品鉴”一番!
崔东树老师的这份分析报告,就像是一面镜子,把各家车企的“脸色”都照得一清二楚。
先来看看整体营收。
上半年,有几家车企的营收确实“噌噌”往上涨,有的增幅甚至超过了11%。
这数字听着挺喜人,可仔细一看,不少车企的净利润却在“跌跌不休”,尤其是一些国际品牌,日子过得可不怎么“红火”。
再往细了说,国内车企里,国企阵营的表现可以说是“原地踏步”,增幅为零。
这让人不禁想起“温良恭俭让”,虽然稳健,但似乎少了点“乘风破浪”的冲劲。
反观咱们的民营车企,那是“23%的增长”,这势头,简直就是“少年壮志凌云”,向前奔涌!
而国际车企呢?
直接“下降了5%”,这可是实打实的“遇冷”。
这其中的关键,报告里点出了“新能源”这枚“金钥匙”。
那些主攻新能源的国内车企,整体增长达到了25%,这新能源的魔力,真是挡都挡不住!
而那些还在传统领域耕耘的综合类车企,依旧是“0增长”,看来“守成”不易。
国际车企,还是那个“下降5%”。
这新能源这股风,刮得真是大有“千帆过尽,唯我独尊”之势。
再聊聊车企的“钱袋子”和回款能力。
整个行业的应收账款周转天数平均是36天,也就是说,我卖了车,收回货款平均需要等待36个昼夜。
这数字本身不算离谱,但细品之下,门道可就多了。
民营车企应收账款周转天数仅为19天,这速度,堪比“疾风知劲草”,说明他们回款效率极高,资金流转如“行云流水”般顺畅。
国企呢?
48天,比民企足足多了一倍有余,这效率,有点像“慢火炖好汤”,需要耐心等待。
国际车企更是达到了63天,这回款速度,真有点“望穿秋水”的架势。
再看看应付账款,也就是车企欠供应商的款项。
国企平均需要97天才付账,民企更是长达108天!
尤其是民企,平均欠款108天,这对于供应商来说,简直是“十年磨一剑”的煎熬。
而国际车企,应付账款仅为45天,比国内车企的账期都短了不少。
这种“账期上的反差”,尤其是在新能源与传统车企之间,新能源车企的应付账款高达112天,比国内综合类车企(91天)和国际车企(38天)都要长。
这或许说明,新能源车企为了争夺市场份额,愿意给予供应商更宽松的账期,这背后,是“未雨绸缪”的战略布局,还是“孤注一掷”的冒险冲动?
毛利方面,2025年车企的毛利总额达到了3211亿元,同比增长10%。
数字上看着不错,但细分来看,就如同“冰火两重天”。
国企的毛利增速是“负20%”,利润是“日渐西山”。
民企呢?
“37%的增长”,这赚钱能力,简直是“芝麻开花,节节高”!
国际车企直接“下降23%”,日子明显“风雨飘摇”。
新能源车企毛利增长25%,再次证明了它作为“新宠儿”的地位。
国内传统车企增长12%,还算“稳中有升”。
国际车企,又是“下降29%”,处境堪忧。
上市地点也颇有意味。
香港上市车企的毛利增长高达124%,这在内地车企毛利下降3%,海外车企毛利下降10%的背景下,简直是“一枝独秀,傲视群雄”。
说到毛利率,整体水平大约在15%左右。
国企是8%,国际车企13%,民企是19%!
这清晰地表明,民营车企的盈利能力,确实是更胜一筹。
而国企和国际车企的毛利都在走低,唯独民企的19%还算“坚如磐石”。
新能源车企的毛利率从19%提升到20%,这说明,新能源不光销量上去了,利润空间也逐渐被“打开”。
相反,国内传统车企的毛利率从13%降至12%,国际车企从15%降至13%,这都是在“精打细算”,试图从成本中挤出利润。
费用率方面,国企和国际车企都是9%,而民企高达16%。
这数字颇令人意外,民企的高费用率,很大程度上源于其在研发上的“不惜血本”。
像是蔚来、小鹏、赛力斯、零跑、理想这些新势力,费用率能达到16%到50%不等,这显示了它们在技术革新上的巨大投入,仿佛在“铸剑”,渴望打造出引领未来的利器。
而中国重汽的费用率仅为2%,报告中提到,这得益于其“较高的利息收入”,如同“暗流涌动”,在财务层面提供了缓冲。
通用、福特等企业的费用率也都在6%以下,这说明,一些成熟的企业,在费用控制上已然“炉火纯青”。
最后,我们来审视最关键的——净利润。
2025年,整体净利润率是3%。
国企1.5%,民企4.2%,国际车企2.1%。
这再次印证了,民营车企的净利润率是最高的,它们如同“凤凰涅槃”,在市场竞争中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
新能源车企的净利润率是3.1%,国内主流车企3%,国际车企2%。
香港上市车企的净利润率高达8.3%,国内3.1%,海外更是出现了-0.9%的负增长。
这说明,国内车企在净利润率这个指标上,表现要比海外车企更为稳健,仿佛在“乱石穿空,惊涛拍岸”的浪潮中,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一方净土”。
不过,要论净利润率的“天花板”,还得是豪华车。
华晨中国达到了295%!
法拉利也有23%!
这利润率,简直是“高处不胜寒”,令人望而生畏。
宇通客车12%,小米汽车10%,长城汽车7%,也都是可圈可点。
而那些“日子不好过”的,比如路特斯科技、法拉第未来,净利润率都偏低,如同“风雨中的残烛”,摇摇欲坠。
北汽蓝谷、海马汽车、广汽集团、江淮汽车,更是出现了“负利润”,这就像是“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令人唏嘘。
长安汽车、东风股份、一汽解放等主力车企,净利润率也就在0%到2%之间徘徊,如同在“泥泞中跋涉”,步履维艰。
总而言之,这个上半年的汽车市场,可谓是“几家欢喜几家愁”,充满了戏剧性的转折。
新能源无疑是未来的主旋律,它不仅在销量上高歌猛进,在利润空间上也逐步打开。
那些还在传统燃油车领域“固守城池”的企业,可能会面临更加严峻的考验。
民营车企展现出了惊人的市场适应能力和创新活力。
它们对市场变化反应迅速,投入也更加积极,但也意味着更高的运营成本,如同“精卫填海”,不惜代价。
国企的表现,则显得更为沉稳,但也少了些“破釜沉舟”的锐气。
国际车企在中国市场的日子,似乎并不如意,它们需要更深入地洞察中国市场的瞬息万变,寻找新的增长机遇,就像“乱世枭雄”,在变革中寻找出路。
这份报告里的信息,足够让我们对中国汽车行业的未来,有更清晰的认识。
对于我们普通消费者而言,买车最看重的还是实用性和性价比。
看到这些数据,你对中国汽车市场的未来,是不是有了更多的期待,仿佛看到了“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希望?
说到底,汽车市场的竞争,是一场全方位的较量。
谁能抓住新能源的时代机遇,谁能在成本与效益之间找到最佳的平衡点,谁就能在激烈的市场角逐中,赢得最终的胜利。
各位朋友们,你们对这份汽车行业上半年成绩单有什么看法?
有没有哪些品牌的数据,让你觉得“眼前一亮”,或是“大跌眼镜”?
欢迎在评论区留下你的见解,让我们一起“煮酒论车”,畅谈汽车的未来!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