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区偶遇开日系混动的老司机,他标称4.2L实际跑5.8L,听完我亏电2.9L的数据后愣了三秒,扭头就走留下一句话我琢磨了半年
去年冬天有个场景到现在还记得清楚。零下10度,暖风开到最大,电量从满格掉到15%只跑了不到80公里。我当时坐在车里,看着仪表盘上那个红色的电池图标,心想完了,这回冬天续航要崩盘了。
结果切到亏电模式,发动机启动的频率比我想象中低太多。走走停停的市区路况,油耗表显一直在3.5L上下晃。我专门留意了一下,发动机大概每隔两三公里才会响一次,每次也就工作十几秒。后来才琢磨明白,热泵空调在回收电机和电池的废热,不全靠烧油取暖。
这事儿让我想起买车前的心态——总觉得插混能充电就够了,亏电油耗差点儿也无所谓。直到有次出差临时改行程,300公里高速一滴电没充上,那会儿开的上一代车型,表显5.6L,心里多少有点不是滋味。
现在换了这代车,前两天在服务区碰到个开日系混动的哥们儿。他那车宣传的时候说4.2L,跑高速实际能到5.8L。聊到我这车,他问亏电能跑多少,我说上次忘了充电跑了一箱油,表显2.9L。他愣了三秒,扭头走的时候丢下一句:“这玩意儿到底怎么做到的?”
我琢磨了半年,大概明白了点儿门道。插混这东西,核心不是电池塞多大,而是发动机和电机怎么配合干活。比如这代用的1.5L发动机,压缩比做到16:1,热效率能到46%上下。数字听着挺玄乎,实际就是它不贪心,大部分时候只在最经济的转速区间工作,别的时候都交给电机。
有个朋友开纯电,标称600公里续航,冬天实际只敢跑350公里左右。去年约着自驾,他全程盯着剩余电量看,到服务区充电桩还得排队,等了快一小时。我那次满油满电出发,中途一次没补过能,来回700公里还剩小半箱油。他看我的眼神,跟我当年看别人的眼神一模一样。
纯电也有纯电的优势。开过朋友那台800V快充的车,15分钟确实能从30%充到80%。只是现实情况是,大部分服务区还是普通桩居多。听说新平台能智能升压,在普通桩上也能跑出接近超充的速度,这个思路倒是挺实在——技术做得再先进,配不上现有设施也是白费。
底盘那块儿我感受挺明显。以前觉得20万以内的车,悬架就那么回事儿,要么硬要么软,很难找到平衡点。直到试了可变阻尼的车型,过减速带能感觉悬架在“思考”——不是生硬地把震动怼进来,而是软硬适中地过滤掉。高速并线的时候,车身姿态也稳得有点儿超出预期。
这种配置以前好像只在BBA高配上见过,现在下放到这个价位,多少让人有点恍惚。问了做技术的朋友才知道,关键是零部件自己做,不用被供应商卡脖子,成本自然就下来了。
车机这块儿我比较认同一个观点:功能不怕多,怕的是堆砌完用不上。语音识别能做到连续指令、响应速度0.3秒左右,这才算实用。以前用过某些车机,说个导航得分三步说,着急的时候恨不得直接掏手机。
安全性这事儿不太好量化。什么针刺测试、挤压测试,看视频是一回事,真碰上又是另一回事。不过欧洲那边的碰撞测试标准挺严,能拿五星或许能说明点儿问题。那个把电池包当承重梁用的设计,扭转刚度据说能到4万牛米/度以上。实际体验就是高速过弯的时候,车身不会有那种要散架的感觉。
开了两年,最大的体会大概是:技术这玩意儿,不在于堆了多少名词,而在于解决了多少实际麻烦。油耗焦虑、冬天续航、补能效率、底盘质感——这些都是天天开车会碰到的。能把这些点做扎实,比喊一百遍概念更管用。
去年质保政策更新,电芯终身保修。群里有人说这不就是变相承认电池衰减慢吗?我倒觉得,敢这么干的背后,大概是对自家东西有底气。毕竟谁也不想十年后满大街都是找你换电池的车主。
至于这条技术路线能走多远,现在说还太早。但从这两年的用车体验来看,插混这条路,或许比很多人想的要宽一些。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