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段夜色隧道飙车炫耀视频背后的集体麻痹与社会底线拷问

隧道口的夜风总带着一点破晓前的荒凉感。深蓝色的跑车像刚出笼的猛兽,缓缓滑入银都路隧道。路灯在车顶弹跳成一连串拖影,发动机一声轰鸣,刺破夜色,也刺破常识。仪表盘上瞬间跃升的指针,高调地宣告:这是一次“秀肌肉”的飙车表演。

视频的发布者,用极具炫耀意味的画面把这一切呈上社交平台。视频里,驾驶者似乎有些“不耐寂寞”,在隧道狭窄的空间里不停地变换油门,穿行于有限的光影与回响之间。与其说在开车,不过是拿别人的生命当作筹码在赌博。

车速达到150公里/小时——隧道限速仅为40或60公里。镜头里配合着激烈的耳鸣声,营造出一种“速度即正义”的氛围。偶遇其他车辆时,驾驶员才有所收敛,但很快又把脚重重踩下去。整个过程带着点戏剧化的自恋:仿佛只有速度,才能证明存在感。

证据链其实很简单。视频中的仪表盘、隧道路牌、背景噪音,都是无法狡辩的直接证据。对旁观者来说,这甚至不需要什么福尔摩斯式的推理:一段视频、一次炫耀、一次公然的违法。唯一的难题,大概是如何面对这些聊胜于无的安全观念。

很多人问我,这种事到底危险在哪儿。用专业术语说,就是极端超速在隧道环境下会大幅增加交通事故的概率和致死率。隧道本身空间局促、照明条件有限,驾驶员反应时间被严重压缩。一旦有突发状况,别说刹车,连一句“对不起”都来不及说完,就可以演变成多车连环撞,甚至引发车辆起火——隧道通风有限,后果显然不值得用生命做一次尝试。

视频下方评论区,出现了熟悉的声音:“看得热血沸腾”“技术不错”“建议让他代言交通宣传片”。当然,也有理智的人留言:“安全驾驶,绝非儿戏”。遗憾的是,这场虚拟喝彩很快就转向举报,平台和警方联合出击,视频下线,黑夜恢复死寂——可惜,有些后果一旦发生,哪怕删除了视频,也删不掉血。

一段夜色隧道飙车炫耀视频背后的集体麻痹与社会底线拷问-有驾
一段夜色隧道飙车炫耀视频背后的集体麻痹与社会底线拷问-有驾
一段夜色隧道飙车炫耀视频背后的集体麻痹与社会底线拷问-有驾

说到底,这不是哪个个人的悲剧,更像是一次集体麻痹的缩影。速度背后的躁动,似乎总有市场——新闻媒体多报道一次,围观的人多冲一次流量,平台就多一分热度。危险,不见得只藏在车轮下,更潜伏在每一次自我麻醉式的“没有出事就是无事”的侥幸心理里。

不理智飙车并不新鲜,真正新鲜的,是这种漠视规则的自我展示越来越获得认同。你可以把它归结为个别人的问题,但从专业角度看,这其实考验的是全社会的底线。“规则感”的崩塌,一半来自不守规矩的冒险,另一半,则来自警钟长鸣却无人当回事的集体冷漠。

我时常调侃自己:法医职业最大悲哀,就是看到每一场悲剧都能预测——但没人愿意相信老实人说的话。你说千遍万遍“安全第一”,却抵不过一次油门到底的“短视频炫耀”。很多人直到摔碎牙齿,才后悔自己当初鼓掌过。

一段夜色隧道飙车炫耀视频背后的集体麻痹与社会底线拷问-有驾

也有朋友和我玩笑:“你们这些专业人士总当大家爹。”其实我更想做的是那个拆解证据、用事实说话的冷眼旁观者。批评和劝告都太廉价,信仰速度的,总以为自己不会成为下一个新闻主角。

故事写到这里,大概到了应该结尾的地步。凶手不是飙车的人,也不单单是无动于衷的围观者,凶手,是每一次对“可能出事但没出事”的宽容,是把规则当成背景音的心安理得。

所以我常问自己——如果不断膨胀的“速度快感”可以成为一种社交货币,那么,真等那一声巨响划破夜空,我们是否还来得及收回一次点赞,抑或一声叹息?

一段夜色隧道飙车炫耀视频背后的集体麻痹与社会底线拷问-有驾
一段夜色隧道飙车炫耀视频背后的集体麻痹与社会底线拷问-有驾

你会怎么做?你的底线在哪里?在隧道尽头,是光,还是一地碎片?

或许,真正的答案,永远只停在仪表盘的那一刻,和每个按下“播放”之前的犹豫里。

一段夜色隧道飙车炫耀视频背后的集体麻痹与社会底线拷问-有驾

这世界总有些人以为,速度超越常规是一种荣耀。可有趣的是,事故现场永远不会播放背景音乐。

本报(台/网)坚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积极向上的社会正能量。如发现内容有误或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核实处理。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