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特斯拉这操作,着实让人有点儿“醍醐灌顶”。它不声不响地捯饬起U盘生意,512个G的肚量听着是海量,但瞅瞅那599元的标价,直接把“物美价廉”这四个字给扬了。按官方说法,这U盘是给特斯拉的“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的哨兵模式和“黑匣子”行车记录仪预备的,插上就能干活。可关键的“硬通货”——读写速率、芯片型号,愣是掖着藏着,只字不提。
这就有点儿让人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了。特斯拉车主,那也是“身经百战”的老司机,谁还没几个趁手的数码玩意儿?这么一比较,隔壁老王家的闪迪,同容量的U盘,两百多块钱就能拿下,速度嗖嗖的,接口还更时髦。更别提那些“艺高人胆大”的玩家,直接上M.2固态硬盘加硬盘盒,速度快到飞起,稳定得像老狗。
敢情特斯拉这U盘,是图个啥呢?除了一个闪着光芒的“T”字logo,和那个据说为了“防呆”,避免手残党插反的三角凸起,似乎也没啥能拿得出手的地方了。难不成这就是传说中的“信仰之力”?
说白了,这种“周边产品溢价”的戏码,特斯拉也不是头一遭。想想苹果当年那块身价145大洋的抛光布,至今还被各路段子手拿出来“鞭尸”。擦个屏幕而已,两块钱的眼镜布它不“巴适”吗?非得捧着你苹果的“臭脚”?
这背后的“盘算”,其实也心照不宣。品牌溢价嘛!但问题来了,这溢价的“含金量”几何?消费者又不是“待宰的羔羊”,不是说你挂个牌子就能随意“薅羊毛”的。
站在特斯拉的角度,这也有它的一套“说辞”。首先,原装配件,听着就让人“安心”。万一出了岔子,至少能把锅甩给那些“野路子”的第三方配件。再者,特斯拉的“拥趸”,对价格的敏感度那是相当“佛系”。毕竟,都开得起特斯拉了,还在乎这几百块钱的“零花钱”?
可问题就出在这儿。“壕”不等于“傻”啊!消费者又不是“人傻钱多”,凭什么要为你的品牌“注水”买单?
这事儿其实影射出一个更深远的议题:消费者对品牌的信任度,以及品牌对这份信任的“敬畏之心”。当品牌把消费者当成“摇钱树”,绞尽脑汁地“噶韭菜”的时候,这份信任也就岌岌可危了。
咱们老念叨“工匠精神”、“精益求精”。但真正的“工匠精神”,不是绣在logo上的花拳绣腿,而是渗透在产品的每一寸肌理里。不是琢磨着怎么把东西卖得更贵,而是盘算着怎么把东西做得更好。
当我们习惯性地把这种现象归咎于“品牌溢价”时,是否忽略了商家对消费者信任的“透支”?
回溯历史,这种“智商税”式的消费陷阱,其实一直如影随形。从早年的“包治百病”的保健品,到如今五花八门的“黑科技”产品,本质上都是一丘之貉:利用信息不对称,忽悠消费者“入坑”。
只不过,在信息日益透明的当下,这种老掉牙的把戏还能玩转多久?消费者日渐清醒,越来越“门儿清”,品牌想要基业长青,仰仗的还是实实在在的产品力,而不是空中楼阁般的品牌溢价。
特斯拉的U盘风波,看似只是一桩小小的配件交易,实则映照出品牌与消费者之间那条微妙的“楚河汉界”。品牌是水,消费者是船,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马斯克最近“水逆”,特斯拉的销量也跟着“跳水”。或许,特斯拉该好好反躬自省,怎样才能真正赢得消费者的“芳心”,而不是挖空心思地从他们的钱包里“搜刮”更多的银子。说到底,只有真正把消费者当成“同舟共济”的伙伴,而不是予取予求的“提款机”,才能走得更远,飞得更高。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