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一条消息可能让很多人都感到有些意外和自豪,那就是咱们中国的汽车出口量,已经连续两年排在了世界第一位。
更让人觉得不可思议的是,我们只用了短短三年时间,就超过了在这个位置上坐了好多年的老牌汽车强国——日本。
这个消息一出来,大家心里可能都在犯嘀咕:这是真的吗?
我们是怎么做到的?
是不是还是靠着过去那种“价格便宜量又足”的老办法?
这个世界第一的宝座,我们到底能坐多久,坐得稳不稳当?
这些问题,确实值得我们好好聊一聊。
首先我们得明白,中国汽车走向世界,可不是简单地把车卖到国外就完事了,它更像是一盘精心布局的大棋,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下的路数是完全不一样的。
就拿俄罗斯市场来说,那场面简直可以用“风卷残云”来形容。
在2023年,中国向俄罗斯出口了超过90万辆汽车,这个数字比前一年猛增了将近五倍。
这意味着,现在走在俄罗斯的大街上,你看到的新车里头,有一半以上都是咱们的国产品牌。
当地的汽车销量排行榜上,除了他们自己的老品牌拉达,从第二名到第七名,全都被奇瑞、哈弗这些我们耳熟能详的品牌给占了。
这还不是最厉害的,像极氪这样的新能源新秀,甚至一举成为了当地最受欢迎的新车型。
这已经不是单纯的卖车了,更像是在一个巨大的市场空缺里,进行了一次强势的覆盖。
再把目光转向欧洲,那里可是现代汽车工业的发源地,可以说是汽车界的“老师傅”了。
欧洲人造车、用车都上百年了,他们对汽车的安全性能、环保标准要求是出了名的高,甚至可以说是全世界最苛刻的。
想把车卖到欧洲去,就好像一个学生要和出题的老师同场竞技,难度可想而知。
但结果却出人意料,2023年我们国家出口的汽车总量里,有将近四成,也就是38%都卖到了欧洲。
这可不是个小数字,它代表着我们的汽车品质,已经得到了最挑剔市场的认可。
其中一个很有代表性的例子就是比亚迪的“汉”这款车。
它在国内的售价大概是二三十万元,可到了欧洲,价格直接涨到了接近五十万人民币。
这件事的意义非常大,它一举打破了过去很多人心里“中国车就是便宜货”的固有印象,向世界证明了,我们不仅能造车,还能造出让发达国家消费者愿意花高价购买的好车。
而在澳大利亚和东南亚这些地方,我们的策略就显得更加聪明和贴心,主打一个“精准满足需求”。
在澳大利亚,名爵这个品牌一年就卖出了5.8万辆车,在当地市场站稳了脚跟。
在泰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几乎成了中国品牌的天下,市场份额高达80%。
比亚迪的元PLUS这款车在泰国成了爆款,几乎人人都想买。
为什么它这么受欢迎?
因为它在细节上做得太到位了。
比如,考虑到泰国当地人的平均身高,设计师特地调整了座椅的角度,让人坐着更舒服;甚至还考虑到了当地天气炎热、蚊虫多的特点,在车里增加了一个驱蚊的功能。
你想想,这种细致入微的考虑,就像一个特别懂你的朋友,这样的产品谁会不喜欢呢?
还有像墨西哥市场,它的增长速度快得惊人,六年前那里几乎看不到中国汽车,而到了2023年,当地市场上销售的汽车有四分之一都来自中国。
当然,快速增长的背后也有隐忧,那就是如何在当地消费者心中建立起“高品质”的形象,而不是仅仅停留在“价格便宜”的标签上,这还是一个需要努力解决的问题。
看完了这些不同市场的表现,我们再回过头来想一个根本问题:中国汽车凭什么能在短短三年内,实现这样惊人的跨越?
很多人第一反应可能还是那个老答案:因为便宜。
确实,价格优势是我们的一个重要武器,是打开海外市场的“敲门砖”。
像名爵ZS、奇瑞瑞虎7这些出口的主力车型,在国内的指导价也就是十万块钱左右,跟配置差不多的日韩车比起来,价格上能便宜好几万,这对于那些注重实用的普通家庭来说,吸引力是非常大的。
但是,如果仅仅依靠低价,我们是走不到今天的。
真正支撑起这场全球扩张的,是价格背后更深层次的能力。
其中一个非常关键的因素,就是我们拥有强大而坚韧的供应链。
大家可能还记得前几年全球疫情的时候,因为芯片短缺、原材料供应不上,全世界很多知名的汽车大厂都陷入了停产的困境,想买辆新车都得排长队等好久。
但这个时候,中国的优势就彻底显现出来了。
我们国家拥有全世界最完整、最全面的汽车产业链,大到发动机、电池,小到一颗螺丝、一个内饰板,几乎所有零部件都能在国内生产配套。
这就好比打仗的时候,别人家的后勤补给都断了,而我们不仅能自给自足,还能开足马力生产。
当别人因为缺少零件而造不出车的时候,我们能稳定地生产,并且快速响应海外激增的订单。
这种在关键时刻“别人没有,我们有”的能力,是花多少钱都买不来的核心竞争力。
比供应链更重要的,是我们在新能源汽车这个新赛道上实现了“换道超车”。
在过去燃油车的时代,我们在发动机、变速箱这些核心技术上,确实是跟在别人后面学习和追赶,一直有点被动。
但是,当汽车行业进入到电动化时代,情况就完全不同了。
大家基本上都回到了同一个起跑线上。
而我们国家因为起步早、政策支持力度大,企业自身也足够努力,在电池、电机、电控这三大核心技术上,不知不觉已经走在了世界的前列。
最能说明问题的就是比亚迪的出口汽车平均价格,在2019年的时候还只有5000美元左右,到了2022年就涨到了2.2万美元,翻了四倍还多。
这背后,靠的就是新能源技术带来的高价值。
我们出口的不再是简单的钢铁和零件的组合,而是包含了大量高科技含量的智能产品。
所以说,中国汽车的成功,是高性价比、强大供应链和领先的新能源技术这“三驾马车”共同拉动的结果。
当然,取得了世界第一的成绩固然可喜,但我们更需要保持清醒的头脑,看到风光背后的隐忧和挑战。
就像一个武功高手,虽然招式华丽,但也可能有自己的“命门”。
目前来看,中国汽车的全球化之路还面临着几个比较大的难题。
首先,是“本地化生产”的步子迈得还不够大。
我们现在主要的出口方式,还是把在国内造好的整车,用大船运到国外去卖。
而真正的汽车强国,比如日本和德国,早就开始在全球各地建立工厂了。
就拿2022年的数据来看,日本在海外的工厂一共生产了将近1700万辆汽车,这个数字比我们当年全部的出口量(491万辆)还要多出好几倍。
在销售国当地建厂,好处非常多,既可以有效规避一些贸易摩擦和关税壁垒,又能大大降低物流成本,还能更贴近当地市场,快速响应消费者需求。
在这方面,我们还处于起步阶段,只有比亚迪等少数企业开始在泰国等地布局海外工厂,整体的全球化生产节奏还明显落后。
其次,是在产品细节的本地化适应上,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我们不能满足于给汽车加个驱蚊功能这样的小创新。
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用车环境和习惯差异巨大。
比如在英国、澳大利亚、日本这些国家,汽车是靠左行驶的,方向盘在右边,这和我们的驾驶习惯完全相反,需要对整车的结构进行重新设计和开发,工程量非常大。
再比如,泰国多山路,就需要对汽车的悬挂系统进行专门调校,以提高行驶的舒适性;而在靠近赤道的国家,对空调的制冷能力要求就特别高。
还有像欧洲,对车内装饰材料挥发性物质的环保标准要求到了近乎苛刻的地步。
这些看似细节的问题,背后都是对当地市场深入理解和强大技术实力的体现,如果我们不能把这些细节做好,就很难真正赢得海外消费者的长期信赖。
而最值得我们警惕的,可能还是来自行业内部的竞争风险。
在这方面,我们有过非常惨痛的教训。
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末,中国的摩托车曾经在越南市场占据了绝对的主导地位,市场份额一度高达80%。
但后来,为了争夺市场,各个厂家之间陷入了恶性的价格战,你降五百,我降一千,大家比着谁的价格更低,结果导致产品质量不断下滑,售后服务也跟不上。
最终,日本品牌趁机进入,凭借着过硬的质量和完善的服务,一步步把市场又抢了回去。
到了2016年,中国摩托车在越南的市场份额已经萎缩到不足1%。
这个从巅峰跌落谷底的教训,我们必须牢记。
现在,在中国汽车出海的热潮中,已经出现了一些企业为了抢订单而互相压价的苗头。
这种“内耗”行为,不仅会损害企业自身的利润,更会拉低整个“中国汽车”的品牌形象,一旦重蹈当年摩托车的覆辙,那我们几代汽车人辛苦积累起来的市场优势,可能就会付诸东流。
因此,如何从一个单纯的“出口大国”转变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汽车强国”,需要的不仅仅是销量的增长,更在于全球化布局的深度、产品技术的核心厚度,以及整个行业协同发展的成熟度。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