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田炮轰雷军,轮轴比算错了?看专家怎么说

最近,咱们中国的汽车圈里发生了一件特别有意思的事儿,不少人都在讨论。

事情的主角,一方是刚刚发布新车、火得一塌糊涂的小米和它的创始人雷军,另一方则是一汽丰田的一位高管赵东。

这事儿简单说,就是丰田的这位高管公开站出来,指出雷军在小米汽车发布会上说的一个技术亮点——“3倍轮轴比”——其实是个小小的错误,不仅概念是自己造的,连数都算得不太对。

这一来一回,就像两位武林高手过招,一下子就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

丰田炮轰雷军,轮轴比算错了?看专家怎么说-有驾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是传统车企对新势力的营销手法看不惯,还是小米在追求宣传效果的时候,确实在细节上出了点小岔子呢?

咱们今天就用大白话,把这事儿的来龙去脉好好聊清楚。

事情的起点,是那场万众瞩目的小米SU7汽车发布会。

雷军在台上,像介绍他之前任何一款手机一样,充满激情地介绍着他的第一台车。

当讲到汽车的外观设计时,他为了让大家直观地感受到小米SU7车身比例的优美,提出了一个非常新颖的概念,叫做“3倍轮轴比”。

为了让现场和屏幕前的观众立刻明白,他还给了一个生动形象的解释:就是从车身侧面看,在前面和后面的两个轮子之间,那个空当里,不多不少,正好能并排塞进去三个轮胎。

这个说法一出来,效果立竿见影。

大家一下子就懂了,感觉这个比例听起来就很协调,很厉害,画面感十足。

一时间,“3倍轮轴比”这个词就和小米SU7的帅气外观紧紧地绑在了一起,成了一个响亮的宣传标签。

然而,就在大家还在津津乐道这个新词的时候,一汽丰田的高管赵东发布了一个视频,给这股热潮浇了一盆“冷水”。

赵东是汽车行业里科班出身的资深人士,他说话很直接,指出了两个核心问题。

第一个问题,他说在正规的汽车工程理论和行业标准里,根本就没有“轮轴比”这个说法。

这是一个小米为了方便营销,自己创造出来的新词儿。

在专业领域,大家讨论类似比例的时候,用的是一个更严谨的术语,叫做“轴距与轮胎直径的比值”。

第二个问题,也是最关键的,赵东指出,就算按照雷军“塞轮胎”的这个通俗理解方式来计算,这个数字也是不对的。

他带着大家做了一道简单的算术题。

小米SU7的轴距,也就是前轮中心到后轮中心的距离,是3000毫米。

而它所使用的轮胎,直径大概是750毫米左右。

那么,用轴距除以轮胎直径,也就是3000除以750,得出的结果是4。

丰田炮轰雷军,轮轴比算错了?看专家怎么说-有驾

这意味着,从数学上讲,前后轮之间的空间,实际上可以塞下4个轮胎,而不是雷军所说的3个。

赵东还半开玩笑地补充说,在乘用车里,这个比值很难做到3,真正接近这个数字的,反而是我们常见的拖拉机,因为拖拉机后轮特别大,轴距又相对较短。

这一下,大家就有点蒙了。

如果应该是4,那雷军的3又是从哪里来的呢?

虽然雷军和小米官方没有直接回应这个问题,但很多网友和分析人士给出了一个最有可能的解释,这个解释听起来也合情合理。

雷军计算的可能不是能塞进去几个轮胎,而是数了轮胎与轮胎之间的“空隙”。

你可以想象一下,把前后两个轮子看作是两个点,它们中间要想再放进去几个轮胎,会形成三个可以放置轮胎的“空位”。

就像我们种树,种四棵树,它们之间会有三个间隔。

雷军很可能是从这样一个非常生活化、非常直观的角度去理解和表达的,他数的是“坑”,而不是“萝卜”。

这么一看,这件事就从一个严肃的技术参数错误,变成了一个因为视角不同而产生的有趣误会。

其实,这种独特的宣传方式,在小米过往的产品营销中也能找到影子。

很多人立刻就想起了当年小米推出笔记本电脑时的一个著名宣传语:“比一元硬币还要薄”。

这句话听起来冲击力非常强,但当大家看到发布会的图片时才发现,笔记本是平放的,而那一元硬...币是竖立起来的。

这种巧妙的“错位对比”,虽然在严谨性上值得商榷,但在吸引眼球、制造话题方面,无疑是高手级别的操作。

这次的“轮轴比”风波,在很多人看来,就是这种“小米式营销学”在汽车领域的再次应用。

它的目的不是要写一篇严谨的学术论文,而是要用最快的速度,让最广大的普通消费者记住产品的核心亮点。

更有意思的是,小米这个被专业人士指出“不规范”的概念,反而在市场上引起了一股跟风的潮流。

在小米SU7发布之后,我们看到像东风日产、智己等其他品牌的车型,在自己的宣传材料里,也开始强调自己拥有“3倍轮轴比”的黄金比例。

结果,经过赵东和热心网友们的计算,发现这些车型的实际比值也基本都在4左右。

这就形成了一个奇特的现象:一个在技术上不那么精确,甚至可以说是被“算错了”的营销概念,却因为其巨大的传播力,反过来成为了行业内其他玩家不得不跟进的一个“标准”。

丰田炮轰雷军,轮轴比算错了?看专家怎么说-有驾

这充分说明了在今天的市场环境下,流量和话题度的重要性,有时候甚至超过了技术术语的严谨性。

那么,我们到底应该怎么看待这场争论呢?

其实,这背后反映的,是两种不同思维方式的碰撞。

以赵东为代表的传统汽车人,他们成长和工作在以工程技术为核心的环境里,信奉的是严谨、标准和精确。

在他们看来,汽车是关乎生命安全的精密工业品,任何一个参数都应该有据可查,不能有丝毫含糊。

这是对专业的尊重,也是对消费者的负责。

所以,当他们看到一个“不规范”的术语被广泛传播时,本能地会感到担忧,觉得这会误导消费者,扰乱行业秩序。

而以雷军为代表的互联网新势力,他们的出发点则完全不同。

他们遵循的是“用户思维”,最关心的问题是“如何让用户最快地听懂并爱上我的产品”。

他们擅长将复杂的技术参数,转化成普通人能秒懂的大白话和生动比喻。

“3倍轮轴比”就是这样一个典型的例子。

它或许不符合工程师的语言习惯,但它完美地契合了普通消费者的认知习惯。

这种做法的本质,是打破专业壁垒,用更亲民的方式与市场沟通。

所以,要问这波互撕谁更有理,其实没有一个绝对的答案。

赵东的较真,是对行业专业精神的守护,提醒所有造车企业,尤其是新入局者,营销创新不能脱离事实基础,要对技术保持敬畏。

而小米的“通俗化”营销,也确实给相对保守的汽车行业带来了一股新气象,它迫使所有车企都开始思考,如何更好地与新生代消费者沟通。

对于我们普通消费者来说,这场公开的讨论其实是一件大好事。

它就像一堂生动的公开课,让我们明白了汽车宣传背后的一些门道。

我们既能欣赏像小米这样,努力用我们听得懂的语言来介绍产品的企业,也应该感谢像赵东这样,敢于站出来说真话、进行科普的专业人士。

这提醒我们,在选购汽车这样的大件商品时,不能只被那些听起来很酷炫的数字和概念冲昏头脑。

宣传是锦上添花,但汽车的本质还是在于它的性能、安全、可靠性和实际的驾乘体验。

买车终究不是买参数,开着舒服、用着放心,才是最实在的道理。

这场有趣的争论,让我们看到了中国汽车市场的活力和多元化,有传承也有创新,有坚守也有突破,而这种百家争鸣的局面,最终受益的还是我们每一个消费者。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