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鹏IRON机器人2026年量产,已进入工厂日装5000螺丝验证可靠性!

2025年11月5日,小鹏在科技日上发布全新一代人形机器人IRON,以一段轻盈的“猫步”行走惊艳全场。它步伐自然,肩部微动,皮肤泛着柔和光泽,仿佛一位穿着未来感外衣的舞者。这不是科幻电影,而是正在落地的现实。IRON被官方称为“目前最拟人的人形机器人”,其背后,是仿生学、人工智能与能源技术的深度耦合。

小鹏IRON机器人2026年量产,已进入工厂日装5000螺丝验证可靠性!-有驾

IRON的拟人化,首先体现在“骨骼-肌肉-皮肤”三位一体的仿生结构。它采用1:1仿人脊椎设计,能完成弯腰、转身等高自由度动作,运动灵活性接近真人。相比之下,特斯拉Optimus或Figure 01等主流机器人多采用简化脊柱,动作仍显僵硬。IRON的22个自由度灵巧手与仿生双肩协同,使抓取、递物等动作更符合人类生物力学。

小鹏IRON机器人2026年量产,已进入工厂日装5000螺丝验证可靠性!-有驾

更进一步,IRON搭载仿生肌肉系统,能根据姿态实时生成3D曲面形变,模拟肌肉拉伸与收缩。这种动态形变不仅提升动作流畅性,也为外层皮肤提供支撑。其全包覆柔性皮肤具备变温、变色功能,可随环境或交互状态调整外观,增强情感表达。这在当前机器人中极为罕见——多数仍使用静态硅胶或硬壳,仅满足防护需求。IRON的皮肤让机器从“工具”向“伙伴”迈进,试图跨越“恐怖谷效应”的心理障碍。

硬件之外,IRON的智能核心是小鹏自研的物理世界大模型体系,由VLT、VLA和VLM三大能力构成。VLT(视觉-语言-任务系统)是“大脑”,负责理解抽象指令,如“去拿水杯”,并将其拆解为可执行任务。VLM(视觉-语言模型)是“理解中枢”,能识别物体功能、理解语境,比如分辨“空位”是座椅还是停车位。VLA(视觉-动作-行为模型)则是“小脑”,将任务转化为精确的关节运动,驱动机器人完成行走、抓取等动作。

小鹏IRON机器人2026年量产,已进入工厂日装5000螺丝验证可靠性!-有驾

这三者协同,形成“感知-理解-决策-执行”闭环。与传统机器人依赖预编程不同,IRON能像人一样“看见、听懂、思考、行动”。传统系统多为模块化分立架构,适应性差;而IRON采用端到端大模型,具备泛化能力,可在未见过的环境中自主应对。例如,在商场巡检时,它不仅能识别障碍,还能判断是否需要绕行、如何与人交互,甚至在摔倒后自主站起。

支撑这套智能系统的,是3颗自研图灵AI芯片,总算力达2250TOPS,足以处理多模态信息的实时运算。小鹏还建立了广州具身智能数据工厂,通过海量真实场景数据持续训练模型,让IRON在实际应用中不断进化。这种“数据驱动”的路径,使其智能不再停留在实验室,而是真正走向物理世界。

小鹏IRON机器人2026年量产,已进入工厂日装5000螺丝验证可靠性!-有驾

在能源系统上,IRON全球首发应用全固态电池,成为首个实现“充电一次,工作全天”的人形机器人。其能量密度是传统锂电池的3倍以上,支持连续作业8小时,充电15分钟可恢复80%电量。更重要的是,全固态电池无液态电解质,彻底消除热失控风险,通过针刺、挤压等严苛测试,安全性达车规级,并获德国TÜV莱茵认证。

小鹏IRON机器人2026年量产,已进入工厂日装5000螺丝验证可靠性!-有驾

轻量化也是关键优势。全固态电池结构更紧凑,使IRON整体重量减轻30%,显著提升运动灵活性与能效比。其循环寿命超3000次,远高于传统电池的500–1000次,适合工业场景7×24小时运行。小鹏能率先落地该技术,得益于其在智能汽车领域积累的电池管理、AI算法与制造能力,形成“芯片—传感器—执行器—算法”全栈自研闭环。

小鹏IRON机器人2026年量产,已进入工厂日装5000螺丝验证可靠性!-有驾

目前,IRON已进入小鹏广州工厂,承担零部件分拣、螺丝紧固、质检等任务,单日精准安装5000颗螺丝,验证了其工业可靠性。小鹏计划优先将其投入博物馆、4S店、商场等服务场景,并与宝钢合作探索工业巡检应用。为加速生态建设,公司宣布开放SDK,吸引全球开发者共建应用生态。

小鹏IRON机器人2026年量产,已进入工厂日装5000螺丝验证可靠性!-有驾

对普通人而言,IRON的出现意味着服务机器人正从“机械臂”迈向“类人伙伴”。它可能成为商场导览员、博物馆讲解员,甚至家庭助手。但挑战依然存在:成本控制、公众接受度、长期运维能力仍是商业化门槛。尽管如此,IRON所展现的技术整合能力——仿生结构让机器更像人,大模型让机器更懂人,全固态电池让机器更可靠——已勾勒出人形机器人的新范式。

小鹏IRON机器人2026年量产,已进入工厂日装5000螺丝验证可靠性!-有驾

小鹏董事长何小鹏表示,团队历时七年,只为实现“自然与优雅”的行走。IRON的发布,不仅是产品亮相,更是中国企业在具身智能赛道的一次系统性突破。按照规划,IRON将于2026年底实现规模化量产。当机器人开始像人一样思考、行动与交互,我们或许正站在一个新时代的起点:机器不再只是工具,而是物理世界的主动参与者。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