瑟瑟发抖呀,兄弟们六部门联合出手了呀,汽车圈“水军”是要凉了呀
最近打算买车的朋友注意了,汽车行业的“网络乱象”要迎来重拳整治!不要被水军误导买了性价比不高的车哈!
“我这车买回来才发现,续航和宣传完全不一样,感觉被忽悠了!”上周和一位老朋友吃饭,他指着自己新买的电动车直叹气。“网上那些车评人说得天花乱坠,什么‘续航无敌’、‘性价比之王’,结果全是套路,哎呀,老焊也很痛恨这类人!”
老焊我相信不少准备买车的朋友都遇到类似困惑——看完一堆车评以及文章的推荐,反而更茫然了,完全不知道该怎么选了。
就在今天,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六部门联合出手,宣布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为期3个月的汽车行业网络乱象专项整治行动,老焊完全支持!
01 乱象丛生,消费者如何辨明真相?
作为一名在汽车行业摸爬滚打20多年的“老炮”,老焊我见证了国内汽车市场的蓬勃发展,也目睹了近年来网络营销的种种乱象,水军太多了。
这次整治行动可谓是及时雨。根据通知,专项整治将瞄准三大类问题:非法牟利、夸大和虚假宣传、恶意诋毁攻击。
02 三类乱象,你遇到过几种?
非法牟利:从“车评人”到“保护费”
一些所谓的“车评人”通过制作虚假图片、视频,捏造故事,炒作和散布车企负面话题。更重要的是,有些人利用自身话语权和影响力,以“新闻监督”“舆论监督”等名义,通过以商养测、以测养商等方式获取商业利益。
甚至要挟汽车企业提供“保护费”。在汽车产品上市发布和汽车企业融资等重要节点,发布涉企虚假不实信息或负面信息,胁迫企业开展商务合作。
夸大虚假宣传:从续航里程到销量榜单
对汽车、动力电池的性能、功能、质量、销售状况等作虚假或者引人误解的宣传,欺骗误导消费者。不少车企操纵机构或评测类账号等搞虚假或不规范测评,引用、捏造虚假数据,选择性披露销售数据,巧立名目发布销量排行等各种榜单。
恶意诋毁攻击:从“黑公关”到“拉踩引战”
以遏制、打压竞争对手为目的,诋毁攻击汽车企业或者汽车产品,抹黑企业声誉或者商品声誉。组织、操纵网络水军、“黑公关”“黑嘴”及“饭圈”粉丝,联动发布涉汽车企业及企业家的虚假、负面信息,煽动网民情绪,打“口水战”。
甚至汽车企业高管利用自身影响力在网上“拉踩”引战,这可是点名了某些喜欢在社交媒体上引战的车企大佬啊!
03 真实案例,触目惊心
在我20年的职业生涯中,见过太多消费者被网络水军误导的案例。
就拿我的一位读者来说吧,他去年想买辆MPV,看了不少评测视频,最终选了某款被网红大力推荐的车型。结果买回来才发现,第三排空间根本不像视频中展示的那么宽敞,动力也远没有宣传的那么出色。
“那些车评人肯定是特意找了身材矮小的人坐第三排,或者用了广角镜头,真实空间根本没那么舒适!”这位读者再给我的信中这样写道。
还有更过分的。某些车评人拿着厂商的特供版车型做测试,性能、配置都和市售版不一样,却以“全面评测”的名义误导消费者。这就像用特供食材做菜给美食家品尝,却卖给消费者普通食材,这不是欺骗吗?
04 不同价位车型,营销套路各不相同
10万元以下经济型车:夸大基本配置
在这个价位段,夸大续航和智能配置是最常见的套路。某些车型宣传续航能达到400公里,实际使用中连300公里都困难。
10-20万元家用车:虚构“性价比之王”
这个价位段是竞争最激烈的市场,也是虚假宣传的重灾区。许多车型自称“性价比之王”,却选择性忽略竞争对手的优势,夸大自己的独特卖点。
20-30万元中高端车:虚构“豪华平替”
不少品牌在这个价位段宣称自己是“某某豪华品牌的平替”,实际上在用料、做工、驾乘质感上都有很大差距。
30万元以上豪华车:操纵销量榜单
豪华车市场常见手法是巧立名目发布各种销量榜单,比如“50万元以上新能源SUV销量冠军”“百万级豪华车销量第一”等,实际上是通过缩小比较范围来制造“第一”的假象。
05 金九银十购车季,如何避免被坑?
恰逢“金九银十”的传统汽车销售旺季,多地也在优化汽车类“国补”政策,采用“总额控制、先到先得”的方式。这意味着很多朋友最近都在考虑买车。面对复杂的网络信息,如何才能避免被坑呢?
多看真实车主评价
不要轻信所谓的“专业车评人”,尤其是那些只有赞没有贬的评测。多看真实车主在论坛、社交平台上的反馈,这些往往更接近真相。
实际试驾很重要
无论看了多少评测,最终一定要亲自试驾,而且最好能试驾多种路况,包括城市道路、高速路等,全面感受车辆性能。
警惕极端言论
对那些一味吹捧或全盘否定的内容保持警惕,真正客观的评测既有优点也会指出不足
查证销量数据
不要轻信各种“销量冠军”的宣传,可以查询乘联会等权威机构发布的销量数据,了解真实市场表现。
06 整治之后,汽车网络环境会更好吗?
这次专项整治行动将持续3个月,期间将组织企业自查、畅通举报渠道、深入分析研判,根据有关问题线索,强化汽车行业网络乱象处置力度。
最重要的是,将依法依约关闭并公开曝光一批参与汽车行业网络乱象的媒体账号。深挖网络乱象背后的公关公司、营销公司等代理方团队及购买其服务的汽车企业,依法打击惩治。
这意味着,我们未来很可能看到一些熟悉的“车评大V”突然消失,或者一些汽车品牌的营销手法发生明显转变。
傍晚时分,我路过一家汽车4S店,看到里面看车的人络绎不绝。销售顾问正耐心地向一对年轻夫妇介绍车型,墙上贴着“金九银十购车节”的横幅。
我不禁想起20多年前刚入行时的场景——那时信息虽不发达,但反而更真实。消费者跑到店里,更关注实际驾驶感受和车辆真实配置,而不是那些网红车评人的“恰饭”视频。
希望这次整治之后,汽车行业能够真正回归到以产品力说话的时代。
(备注:本文部分背景信息引用自工信部网站、央视新闻、第一财经、证券日报等媒体报道。)
各位车友,你在购车过程中遇到过哪些网络乱象?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经历和看法!如果你觉得这篇文章有帮助,请点赞和转发,老焊在此谢过了!
标签:
#汽车网络水军、#专项整治、#购车指南、#消费者权益、#汽车评测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