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30秒就有一辆奇瑞车驶向海外,2025年一季度25.55万辆的出口量稳坐中国车企头把交椅。如今,这家安徽车企正以蛇吞象的气势,将收购触角伸向欧洲汽车工业的腹地。
一则震动全球汽车产业的消息从欧洲传来:奇瑞汽车与德国大众集团围绕奥斯纳布吕克工厂的收购谈判已进入冲刺阶段。这座曾见证大众辉煌时代的工厂,如今仅维持着单一车型生产线,估值达1-3亿欧元。
若收购成功,奇瑞将实现中国汽车工业的历史性突破——首次在欧洲汽车工业心脏地带建立生产基地。这不再是简单的产品输出,而是技术、资本与品牌的全方位反向输出。
01 蛇吞象?奇瑞的欧洲收购战略
奇瑞的全球化野心从不掩饰。2024年,奇瑞与西班牙EV Motors公司组建合资公司,成为首个在欧洲拥有整车生产基地并实现量产的中国车企。
如今奇瑞计划收购大众德国工厂,是其欧洲战略的第二步棋。奥斯纳布吕克工厂位于德国下萨克森州,目前仅生产T-Roc敞篷版单一车型,并面临着2027年停产的命运。
对奇瑞而言,收购这座工厂是精密战略落子。通过将生产线延伸至德国汽车工业腹地,奇瑞既能规避欧盟对中国电动车最高35.3%的反补贴关税,又能借“德国制造”标签重塑品牌溢价。
02 误解澄清:奇瑞没有收购路虎
很多人误以为奇瑞收购了路虎,这实则是行业最大误解之一。2012年11月,奇瑞汽车与捷豹路虎汽车共同出资组建奇瑞捷豹路虎汽车有限公司,双方股比为50:50。
这是国内首家中英合资的高端汽车企业,总投资额达109亿元人民币。合资公司生产和销售自产的捷豹、路虎及合资自主品牌车型,还建立联合研发中心、发动机生产基地。
这种合作模式与汽车行业历史上的收购案例形成鲜明对比。奇瑞并未直接收购捷豹路虎品牌,而是通过合资公司形式实现技术共享和市场开拓。
03 收购清单:奇瑞的真正目标
奇瑞曾收购或传出收购意向的国外品牌主要有几个。观致汽车的前身是奇瑞量子汽车有限公司,2007年由奇瑞汽车和以色列集团合资成立。
2024年,有传闻称奇瑞将出资收购观致汽车30%股权,加上现有股权,有望重新拿回观致汽车的话语权。
同年9月,市场传闻奇瑞或将收购Stellantis集团旗下的超豪华汽车品牌玛莎拉蒂。奇瑞董事长尹同跃曾透露有欧洲豪华品牌有意与奇瑞合作,引发了外界对奇瑞收购玛莎拉蒂的猜测。
针对这些收购传闻,奇瑞官方回应表示“并无相关消息”。
04 战略转型:从技术引进到品牌输出
奇瑞与捷豹路虎的合资经验表明,中国车企与国际豪华品牌的合作已从单纯的市场换技术升级为资源互补、互利共赢的新阶段。
这种模式既避免了完全自主开发的高风险,又防止了技术依赖的被动局面。通过合资平台,奇瑞不仅获得了先进制造经验,还逐步构建起自主高端化的能力基础。
从产业演进视角观察,奇瑞的收购行动标志着中国汽车全球化战略的质变。奇瑞从向80多个国家出口170万辆整车的“产品出海”,到在俄罗斯、巴西建立四大工艺工厂的“产业落地”,再到如今剑指德国制造的“技术扎根”。
05 收购背后的全球汽车权力转移
当大众集团因电动化转型阵痛被迫收缩战线时(2024年净利润暴跌63.8%),奇瑞以“多能源并行”战略展现出独特适应性。
这种基于全球市场差异化的技术路线选择,恰是中国车企后发优势的体现。收购案背后暗含的产业逻辑更值得玩味:曾通过合资模式向中国输出技术的大众,如今可能反向成为中国车企全球化布局的“基础设施提供者”。
从引进、消化、吸收、创新到全球产能布局和技术输出,这“一来一回”中,彰显的是中国汽车产业在百年变革中不可逆转的崛起。
德国奥斯纳布吕克工厂内,大众工人们正在巡视那条仅剩的T-Roc敞篷版生产线。
几周后,这里可能迎来奇瑞的技术团队和生产设备。工厂估值1-3亿欧元,但它的象征价值无法用欧元衡量。
“奇瑞新能源要不客气了。”两年前奇瑞汽车董事长尹同跃的放言,如今正一步步变为现实。从技术追随者到规则制定者,中国汽车的全球化之路正在改写百年汽车工业的版图。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