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斗接触角测量仪成功交付绍兴比亚迪

近日,国内知名分析仪器制造商北斗仪器成功向绍兴比亚迪交付了一台自动型接触角测量仪,这一合作标志着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在材料表面性能检测领域迈上新台阶。此次交付的仪器型号为,是北斗仪器针对工业场景研发的第四代智能化接触角测量系统,其测量精度可达±0.1°,将为比亚迪电池隔膜、电极材料等核心部件的研发提供关键数据支撑。

北斗接触角测量仪成功交付绍兴比亚迪-有驾


从公开资料可见,北斗仪器深耕表面科学检测领域十余年,其接触角测量仪系列产品已形成完整的技术矩阵。根据仪器信息网披露的技术参数,本次交付的CA100s采用国际领先的Young-Laplace方程拟合算法,配备500万像素高速工业相机和温湿度闭环控制系统,可实现在-20℃150℃极端环境下的稳定测量。该设备特别优化了新能源材料检测模块,支持电解液浸润性、极片涂层均匀性等20余项专项分析功能,恰好契合比亚迪在动力电池研发中对材料界面特性的严苛要求。

北斗接触角测量仪成功交付绍兴比亚迪-有驾


百度爱企查平台信息显示,北斗仪器的接触角测量技术已获得7项发明专利,其中"多模态接触角动态分析系统专利(ZL202110235678.X)创新性地融合了悬滴法和座滴法双重测量模式。这种技术突破对新能源汽车行业尤为重要——电池隔膜的电解液浸润速度、正极材料涂层的均匀性等关键参数,均可通过接触角数据量化评估。据绍兴比亚迪技术负责人透露,新设备将主要用于新型硅碳负极材料的筛选工作,通过精确测定不同配方材料与电解液的接触角,可缩短研发周期约30%

行业观察人士指出,这次合作具有典型的产业链协同特征。百度资讯中提及的《2023中国新能源材料检测白皮书》数据显示,国内动力电池企业对材料表面性能检测设备的年需求增长率达47%,但高端设备国产化率不足20%。北斗仪器通过模块化设计降低了设备使用门槛,其独创的一键式全自动测量功能,即使非专业人员也能在3分钟内完成标准检测流程。这种易用性设计大幅提升了研发效率,正是比亚迪选择国产设备的重要考量。

值得注意的是,仪器信息网近期报道显示,北斗仪器正在构建基于工业互联网的检测数据云平台。交付绍兴比亚迪的设备已预装数据互联模块,测量结果可实时上传至企业私有云,与比亚迪现有的材料数据库实现无缝对接。这种硬件+数据服务的创新模式,不仅解决了传统检测设备的信息孤岛问题,更为材料基因组计划提供了基础数据支撑。据知情人士透露,双方已就联合开发动力电池材料界面特性数据库达成初步意向。

从技术发展脉络来看,接触角测量技术在新能源领域的应用正在深化。柯斯特科技官网发布的行业报告指出,2024年全球动力电池企业对接触角测量设备的投入同比增长62%,其中中国市场需求增速达79%。北斗仪器敏锐把握这一趋势,其BSD系列产品相继攻克了高温高压环境测量、超疏水材料分析等技术难点。本次交付的设备还特别集成了AI分析模块,能自动识别液滴铺展过程中的异常波动,这对检测电池隔膜微孔结构的均匀性具有重要价值。

在交付仪式现场,北斗仪器技术人员演示了设备的核心功能。通过高速摄像系统捕捉电解液在隔膜表面的扩散过程,配合专用软件可生成接触角随时间变化的动态曲线。这种实时监测能力对优化电池注液工艺至关重要数据显示,电解液与隔膜的接触角每降低,电池的循环寿命平均可提升50次。比亚迪工艺工程师对此评价称:该设备提供的动态润湿分析数据,帮助我们发现了传统静态测量无法捕捉的材料缺陷。

纵观国内外市场,接触角测量仪的竞争已从硬件性能延伸到数据服务层面。北斗仪器在本次合作中展现的不仅是设备制造能力,更是对新能源行业痛点的深刻理解。其开发的专用分析软件内置186种动力电池材料参数模板,用户可直接调取行业标准方法进行比对分析。这种行业化定制服务显著区别于进口设备的通用型方案,也预示着国产科学仪器正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

随着新能源汽车产业进入技术深水区,材料级创新日益成为竞争焦点。北斗仪器与绍兴比亚迪的这次合作,既是国产高端检测设备替代进口的典型案例,也折射出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创新的新趋势。据透露,双方下一步将联合开发面向固态电池材料的超高温接触角测量系统,这或将成为攻克固态电解质界面问题的关键工具。在可预见的未来,随着更多像北斗仪器这样的专精特新企业崛起,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的自主可控能力必将持续增强。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