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华为"界字辈"阵营已集结问界、智界等五款车型时,广汽与华为联手打造的全新品牌却意外命名为"启境"。这个拒绝加入"界字辈"序列的命名背后,隐藏着传统车企与科技巨头在智能汽车时代的一场微妙权力博弈。年销百万级的广汽,为何甘愿接受华为技术输血却坚持品牌独立?华为又为何首次在深度合作中放弃渠道控制权?
华为造车"三套车"模式解码
华为与车企的合作已形成清晰的梯度布局:基础层是纯技术供应商的HI模式,代表案例为北汽极狐;中间层是华为深度主导的智选车模式,典型如赛力斯问界;而全新的"启境模式"则开创了第三条路径。与问界、智界等"界字辈"品牌不同,启境虽全系搭载华为乾崑智能技术,却未采用鸿蒙智行体系。
这种差异本质在于控制权的分配。"界字辈"品牌需向华为让渡产品定义权与渠道控制权,车企更多扮演制造代工角色。而启境模式下,广汽保留了品牌主权和销售渠道,华为则通过乾崑团队深度介入产品定义与IPD流程改造,形成"技术入股不控股"的新型合作架构。
"启境"命名的战略隐喻
品牌命名从来不是简单的文字游戏。"启境"二字至少传递出三重战略信号:其一,广汽作为传统造车巨头,拒绝被纳入华为"界字辈"体系,是对品牌独立性的坚守。在新能源销量下滑31.7%的困境下,广汽仍需避免沦为华为代工厂的命运。
其二,合作深度远超普通供应商关系。华为不仅提供智能驾驶、座舱技术,更派出团队与广汽合署办公,引入IPD/IPMS管理体系重构研发流程。这种"嵌入式协作"使技术方与制造方实现"0延迟"协同。
其三,市场定位的精准区隔。"境"字辈瞄准30万+高端市场,与25万级问界形成差异化竞争,避免华为系产品内耗。首款车型计划2026年上市,将搭载华为192线激光雷达、4D毫米波雷达等尖端配置。
广汽的转型困局与破局
广汽新能源正面临"起了大早赶晚集"的尴尬。今年1-8月,其新能源销量同比下滑17.31%,高端品牌昊铂市场表现不及预期。三电技术扎实但智能化短板明显,使其在软件定义汽车时代逐渐掉队。
启境模式本质是广汽用制造底蕴换取华为智能化输血的战略选择。通过保留独立渠道,广汽既获得技术补课机会,又维持品牌溢价能力。据披露,双方合资公司华望汽车已申请"启境"、"新境"等系列商标,显示出长期布局的决心。
车企与科技公司的权力新平衡
启境模式最值得玩味之处在于双方权力的重新分配。华为首次在深度合作中接受不进入终端门店的条件,放弃了对渠道的控制权。而广汽则默许技术方参与营销体系搭建,引入华为管理方法论。
这种平衡创造了行业新范式:既非传统供应商的浅层合作,也非智选车模式的全面主导,而是探索出"HI模式+"的中间路径。它为传统车企与科技公司合作提供了"深度赋能不失主权"的参考样本。
智能汽车下半场的合作方程式
当汽车行业从硬件军备竞赛转向软件定义汽车,启境模式的成败将验证一个关键命题:传统车企能否通过战略合作重构竞争力边界。这种"制造底蕴×智能技术"的融合,可能引发吉利、长安等巨头的跟进潮。
正如广汽董事长冯兴亚所言:"华为不仅是合作伙伴,更是再造新广汽的老师和样板。"启境的故事,或许才刚刚翻开序章。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