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汽车圈里发生了一件大事,可以说给许多一直信赖日系车的消费者心里添了一大堵。
咱们平时总听人说,买车要是图个省心耐用,那日本车基本是闭着眼都能选的,什么“开不坏的丰田”之类的顺口溜,大家耳朵都快听出茧子了。
可就在不久前,央视财经的一则重磅报道,就像一块大石头砸进了平静的湖面,让这个长久以来的“神话”出现了明显的裂痕。
包括丰田、本田、日产在内的几家日本主流车企,突然宣布在中国市场进行大规模召回,涉及的车辆总数加起来,竟然接近六十万辆。
这个数字着实让人心头一惊,这已经不是零星的个案,而是一场波及范围相当广泛的集体质量风波。
这背后到底藏着怎样的秘密?
我们心目中那个代表着“工匠精神”的日本制造,怎么突然间就变得不那么靠谱了呢?
我们先来仔细看看这次召回风波里,这些车究竟都得了什么“病”。
首当其冲的是丰田,作为这次召回的“大户”,涉及车辆数量高达二十五万辆。
问题出在了刹车系统上,具体来说是刹车助力泵存在故障隐患。
这可不是小事,刹车是行车安全的最后一道防线。
根据不少车主的反馈,这个故障发作起来非常吓人,在驾驶过程中,一脚踩下刹车踏板,会感觉脚下突然一软,像是踩进了一大团棉花里,制动效果大打折扣。
试想一下,在车流滚滚的高速公路上,遇到紧急情况需要减速,结果刹车不给力,那种眼睁睁看着自己的车往前冲,却无能为力的感觉,简直能让人瞬间冒出一身冷汗。
这已经远远超出了驾驶体验不佳的范畴,而是直接威胁到驾乘人员生命安全的严重缺陷。
紧随其后的是本田,也有十八万辆车因为发动机油封漏油的问题被召回。
漏油这个毛病,虽然不像刹车失灵那样听着就让人心惊肉跳,但对车主的困扰和车辆的损害同样不小。
很多车主都抱怨,自己新买不久的车,停在车位上一夜,第二天早上就发现地上有一滩明显的油渍,不知道的还以为是哪家的宠物没管好。
更让人生气的是,在问题初期,一些车主把车开到4S店检查,得到的答复往往是“机油存在正常消耗,问题不大”之类的搪塞之词。
直到这次官方召回的通知下来,才算正式承认了这是由于零部件本身存在设计或制造缺陷导致的。
这种先是捂着、瞒着,实在瞒不住了才出来承认错误的态度,无疑极大地伤害了消费者的信任感。
另一大巨头日产也没能幸免,十二万辆车因为变速箱问题被列入了召回名单。
日产的CVT变速箱顿挫、异响,在车主圈里其实早有议论。
不少车主反映,车辆在行驶中换挡时,会产生明显的顿挫感,就像是有人在车后面不轻不重地踹了一脚,严重影响了驾驶的平顺性和舒适性。
这种“卡壳”般的感觉,不仅让开车变成一种折磨,也让人担心变速箱这个核心部件会不会在某一天就彻底罢工。
刹车、发动机、变速箱,这可是一辆汽车最核心、最关键的三大件,如今却在日系三大品牌身上集中爆发了问题,这无论如何也不能用“个别现象”来解释了。
那么,问题就来了,为什么一向以质量稳定、品控严格著称的日本汽车工业,会如此集中地出现这种动摇根基的问题呢?
深入探究下去,会发现原因比想象的更加扎心。
过去我们总说日本企业有“工匠精神”,追求精益求精。
但如今,在残酷的商业竞争和成本压力下,这种精神似乎正在被“成本控制”的原则所取代。
有行业内部人士透露,这次大规模召回的背后,供应链环节的问题是主要诱因。
比如丰田的刹车助力泵,其供应商是全球知名的爱信精机。
按理说,这样的大厂不应该出现低级失误。
但据了解,为了应对疫情后全球原材料价格上涨和供应链紧张的局面,供应商为了压缩生产成本,将助力泵内部的一个关键部件,从原来更坚固、更耐高温的金属材质,换成了成本更低的强化塑料。
这种“偷工减料”的做法,在正常工况下或许还能勉强应付,可一旦遇到夏季高温天气,或者在山区道路长时间连续刹车导致泵体温度升高,塑料部件就很容易因为热胀冷冷缩而发生微小变形,从而导致密封不严,最终引发刹车失灵的严重后果。
车企对这些潜在的风险真的毫不知情吗?
恐怕未必。
实际上,在国内各大汽车质量投诉平台上,关于日系车这些问题的投诉早已不是新鲜事,相关数据甚至呈现出逐月攀升的趋势。
这说明,在官方正式召回之前,已经有大量的用户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发出了警告。
但车企方面的普遍做法却是“能拖就拖,能瞒就瞒”,只要问题没有引发大规模的恶性事故,没有被权威媒体曝光,就选择冷处理,个别安抚。
直到问题越积越多,像雪球一样越滚越大,最终被央视这样的权威媒体捅破,才迫于巨大的舆论压力,不得不启动召回程序来“亡羊补牢”。
这种行为,无疑是将品牌信誉和用户安全放在了商业利益之后,所谓的“靠谱”,在赤裸裸的成本控制面前,显得不堪一击。
这次事件也让我们清醒地看到,任何品牌的神话都不是永恒的。
当我们还在迷信日系车“皮实耐用”的传统印象时,世界汽车工业的格局其实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尤其是在我们中国,以新能源汽车为代表的国产品牌,正在以惊人的速度崛起。
当我们看到日系车还在为刹车、漏油这些传统的机械问题焦头烂额时,我们的自主品牌早已在智能座舱、电池技术、自动驾驶等代表着未来的新赛道上狂飙突进。
现在你去大街上看看,越来越多的比亚迪、蔚来、理想、小鹏等国产品牌的汽车穿梭其间,它们不仅在设计、配置和智能化体验上遥遥领先,在最基础的质量可靠性方面,也早已不是吴下阿蒙。
很多国产新能源车主都表示,自己的车开了一两年,除了正常保养,几乎没出过任何毛病,而且使用成本极低,这与日系车“省油”的传统优势相比,已经形成了新的、更强大的竞争力。
这背后,是中国汽车工业从技术、研发到生产制造全方位的进步。
市场的选择是最好的证明,看看近一两年的汽车销量排行榜,国产品牌市场份额的持续攀升,就说明了消费者正在用自己的钱包,为真正的好产品投票。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