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晒出AI合成“皖K888888”号牌引发关注,交警核查属虚假信息提醒公众警惕虚假视觉迷惑

我从一台车的号牌上看出来,现在造假手段真是越来越细腻了。

比如说,前几天在朋友圈看到一段视频,画面中那个皖K888888的新能源牌,反倒让我多了点疑问。带着那种既熟悉又陌生的感觉,我点开了评论:有人说,这是AI合成的假牌。还真是有点意外,毕竟一块牌子若是用AI做的,细节可以做到像真的一样——颜色、字体、背面的反光效果,都能拼得没差。

网友晒出AI合成“皖K888888”号牌引发关注,交警核查属虚假信息提醒公众警惕虚假视觉迷惑-有驾

我还试着琢磨,那个皖K888888到底有多难做得像真?估算一下,水平还可以算样本少——大概花个十几秒,用稍微简单的图像拼接软件,调调色彩、第几个8字挑一点变化,极有可能就能糊弄一阵子。要是用深度学模型,可能只需要几秒钟,就能生成一块仿真牌,连微妙的边缘都能处理得比较平滑。一开始我以为这种AI造假要多专业,结果发现实操其实挺简单的,尤其对一些技术控来说。

我曾经在修车厂碰到一个司机,笑着跟我说:要不要我也让AI帮我做个假牌?那样出去不怕被盯着看。我马上告诉他:别乱来,法律可不认这种车牌复制之类的玩意儿。没想到,他还很坦然:反正用来逗逗朋友,没打算用在违法事上。你说,这种心态难道不是普遍存在的么?有人觉得反正用不上,可一旦碰上实际情况,比如安保、执法,那可就麻烦了。

这事让我想到之前一些车企的小测试:新款车的灯光配置,一秒钟就被破解,做个假货出来。虽然叫假货,但仔细一看,甚至比原厂图片还精致——那种感觉就像买鞋子,真货和仿货,差别主要在细节,比如鞋底纹路还是鞋面质感。其实一套完整的作弊流程,就像组装一辆幻影,你说有多少人能第一时间发现?半透明的界线比想象中还要模糊。

说到这,我突然卡壳了,脑袋里忽然冒出一个奇怪的想法:会不会未来某一天,我们看到的车辆照片都得先用真伪鉴定仪确认一下?虽然这事听起来有点夸张,但你想想,目前的车牌伪造,都能依靠AI蒙混过关,普通人怎么一眼就能看出来?(这段先按下不表)

网友晒出AI合成“皖K888888”号牌引发关注,交警核查属虚假信息提醒公众警惕虚假视觉迷惑-有驾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看到一个图片,上面正是皖K888888的仿制版,后面专门标了用AI合成——我居然没有想到,原来技术除了造假,可能还被用来反制造假。这种双刃剑真的让人迷惑——完全站在一边说看谁更牛其实不公平吧?技术的变化快得让我都跟不上,每次觉得哇,这个车偶像成像神了,实际上后面隐藏的细节经常藏着破绽。

反正我觉得,目前普通人要能慧眼识真,还真不容易。那你们有没有遇到过那种真假难辨的场景?我当时特别好奇,像这种肉眼辨别的能力,是不是得平时多看点真车实拍,积累点火眼金睛的经验?还是说靠专业设备才能搞定?车牌这种东西,大小差不了几毫米,微调一下就能骗过去,除非你用特别高端的真伪检测仪。

其实我还在想:是不是所有的伪造都有个成本限制?比如说,一块假牌的材料费和时间成本都很低,但一旦这种假牌被抓到后,惩罚会变得很厉害。这种成本——我估算,好像每次制造一块高级仿牌,可能总共用掉几百块钱,折算到心算,假设一辆车用两块牌,总成本也就十几块到几十块,跟那种用MIT级别的AI模型随意DIY天差地别。

网友晒出AI合成“皖K888888”号牌引发关注,交警核查属虚假信息提醒公众警惕虚假视觉迷惑-有驾

我还想问一句——你们觉得车主是不是会自觉用点技术防伪措施?比如:微微闪烁的电子标签,或者某种肉眼看不出的微型反光点?当然这些玩意,责任还是在执法和监管上,但我看不出守法对那些钻空子的家伙有多大用。反倒是技术越发达,越容易被反制——它就像打游戏,越难斗的玩家,越能找到破解的办法。

说到侦查,我突然想到一个问题,警方那么忙,怎么判断哪个车牌是真的?他们是不是也得用眼睛洽谈——还是说有那些高科技检测工具像法医一样直接亮相?我知道,很多时候,路上警察用的检测器主要是照相和对比数据库,那样一查发现假牌,比用肉眼要快很多。可是如果照片也是AI合成出来的虚假证据呢?这又引出一个大问题:我们在信息面前,是不是太过盲从?

不管怎么说,科技的发展总归让真伪变得越来越难判断,比起以前只要摸摸车牌就差不多能说个大概,现在更像是开了个隐形眼镜看世界。这个时候,能用的其实也不多,只能再多点经验和时间去鉴别。想想都觉得麻烦——你说真打算去调研个买车的,买之前还得提前打听——是不是也得看照片变实车,还要辨别现场真伪,哪个环节都不能掉以轻心。

网友晒出AI合成“皖K888888”号牌引发关注,交警核查属虚假信息提醒公众警惕虚假视觉迷惑-有驾

其实我个人还挺怕碰到那种藏得更深的伪装,就像有的人用照片滤镜做假背景,手法越复杂,普通人就越难发现。也许将来,大家看到车,除了依赖外观,还得配个真伪认证的APP点一下?或者,根本就靠一种智慧城市大数据的背后追踪。

但这个追到底,有没有可能变成一种监控过度?还是说,更合理的办法是通过技术让真相变得更明显点?我还在琢磨——毕竟,技术既能帮我们辨真假,也能帮那些不良分子制造假象。

不知道你们平时遇到的真假事是不是也会难以分辨?我其实挺佩服那些AI合成高手,因为比起纯粹手工拼图,用点代码调个牌子,效率快得令人发指。就像你在房间里用个灯泡反光,就能谎称自己养了只宠物,这技术的魔力,真是超出了我的想象。

那么车牌、证件,甚至整个交通系统的真实性又该靠什么来保障?我猜,或许会出现一种集体免疫——一方面用技术保护,另一方面更要靠我们自己多留心。倒不是要走极端,但我觉得,人与人之间的信任,还是最根本的。

网友晒出AI合成“皖K888888”号牌引发关注,交警核查属虚假信息提醒公众警惕虚假视觉迷惑-有驾

好吧,还得留个悬念:你们觉得,比如未来用AI检测认证的真实车牌,会不会成为另一种新套路被破解?或者,我们都得学会盲检测——不开眼,只用感觉?这点能不能实现目前还在棋盘上等输赢,还是说已经偷偷潜入了我们的生活?我倒是真想知道你的看法。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