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动车续航不用愁,中国科学家的新突破,推出自我修复固态电池

很多人可能都有过这样的体验,新买的智能手机,电量满满能用上一整天,可半年一年过去,就得随身带着充电宝,一天充上好几次电才安心。

同样的情况也发生在电动汽车上,宣传手册上标明的续航里程是500公里,可真到了冬天,暖风空调一开,实际能跑的里程数可能就要打个不小的折扣,这种对剩余电量的担忧,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续航焦虑”,已经成为影响许多人生活品质的一大困扰。

这些现象的背后,其实都指向了一个共同的根源,那就是目前广泛使用的锂电池技术本身存在着一些难以克服的先天局限。

电动车续航不用愁,中国科学家的新突破,推出自我修复固态电池-有驾

要理解这个问题,我们得先简单了解一下锂电池是怎么工作的。

在电池内部,微小的锂离子在充电和放电时,会不断地在正极和负极之间来回穿梭。

这个过程就如同运动员在赛道上折返跑,每一次奔跑都会对赛道本身造成一定的磨损。

对于传统的锂电池来说,这种磨损体现在电极材料的微观结构会逐渐被破坏,导致能够储存的电量越来越少,也就是我们感受到的电池“不耐用”了。

为了追求更高的能量和安全性,科学家们一直在研发下一代电池技术,其中,全固态锂电池被寄予了厚望。

顾名思义,这种电池用固态的电解质替代了传统电池中易燃的液态电解液,从根本上提升了电池的安全性。

然而,固态电池在商业化的道路上却遇到了一个巨大的“拦路虎”——界面问题。

想象一下,我们把两块坚硬的物体,比如金属锂做成的负极和硫化物陶瓷做成的固态电解质,紧紧地压在一起。

无论我们的工艺多么精密,它们的接触面都很难做到像液体那样完美贴合,总会存在一些肉眼看不见的微小缝隙。

当电池进行充放电时,锂离子在固态材料中迁移会引起体积的变化,这种反复的膨胀和收缩就像在不断地撕扯这个本就不完美的接触面,导致缝隙和裂纹越来越多,越来越大。

这些内部的“伤口”会造成严重的后果。

首先,它会让锂离子通过的道路变得崎岖不平,电池的内部电阻急剧升高,能量传输效率大打折扣。

电动车续航不用愁,中国科学家的新突破,推出自我修复固态电池-有驾

更危险的是,这些缝隙为一种叫做“锂枝晶”的物质提供了生长的空间。

锂枝晶就像从负极表面长出的尖锐金属“刺”,它会不断生长,如果它不幸刺穿了固态电解质,直接接触到正极,就会引发电池内部的短路,可能导致电池瞬间失效,甚至引发热失控,带来安全风险。

正是这个棘手的界面问题,长期以来限制了高能量密度固态电池的实际应用。

面对这个世界性的难题,来自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的黄学杰研究员团队,提出了一种极具创造性的解决方案。

他们转换了思路,既然物理上的完美接触难以实现,并且损伤在所难免,那么我们是否可以赋予电池一种“自我修复”的能力,让它在出现损伤时能够自己愈合呢?

基于这个想法,他们进行了一系列深入的研究,最终找到了一种巧妙的方法:在硫化物固态电解质中,引入了少量的碘化锂。

这个小小的改动,却为固态电池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关键就在于其中的碘离子。

这个自我修复的过程听起来有些神奇,但其背后的科学原理却清晰明了。

当电池内部因为循环过程中的应力而产生新的裂纹或孔隙时,新暴露出来的锂金属负极和硫化物电解质的表面化学活性非常高。

此时,分布在电解质中的碘离子就像是嗅到“血腥味”的鲨鱼,会迅速地被吸引到这个新产生的“伤口”处。

到达之后,碘离子会与“伤口”两边的物质发生原位化学反应,生成一层新的、稳定的界面层,其主要成分同样是碘化锂。

这层新生成的界面层堪称完美,它既具有良好的离子导电性,能够像一座桥梁一样重新连接断开的电路,保证锂离子的顺畅通行;同时,它又非常致密坚固,能够有效地填充缝隙,愈合裂纹,从物理上阻止了锂枝晶的继续生长。

电动车续航不用愁,中国科学家的新突破,推出自我修复固态电池-有驾

整个过程是动态且自发的,电池就像拥有了一个内置的、全天候工作的“维修团队”,哪里出现问题,修复机制就立刻在哪里启动,从而始终保持着电池内部界面的稳定和健康。

这项技术的实际效果远超预期,根据该团队发表在国际权威学术期刊上的研究成果,应用了这种自我修复技术的固态电池,其能量密度成功突破了每公斤500瓦时(500Wh/kg)的大关。

这是一个非常惊人的数字。

作为对比,目前市场上最高端的电动汽车所使用的液态锂电池,能量密度大多在每公斤250至300瓦时之间。

能量密度直接翻倍,意味着在电池包重量和体积保持不变的前提下,电动汽车的续航里程也能相应地翻倍。

过去我们认为遥不可及的1000公里续航,将因此成为可能。

对于普通消费者而言,这意味着从北京开车到上海,中途可能不再需要规划充电路线,长途旅行的便利性将得到质的飞跃。

除了续航里程的提升,电池的寿命和可靠性也得到了极大的增强。

由于内部损伤可以被持续修复,电池的衰减速度变得极其缓慢。

实验数据表明,这种电池即使在非常苛刻的条件下进行数千次充放电循环,其容量保持率依然非常高。

这意味着,未来我们的手机、笔记本电脑等电子产品,其电池或许可以用上很多年性能都不会有明显下降。

对于电动汽车车主来说,最大的好处莫过于电池组的使用寿命可以真正与整车寿命同步,从而免去了后期花费巨额费用更换电池的后顾之忧。

这项源自中国科学家的智慧结晶,不仅为解决全球性的续航焦虑问题提供了“中国方案”,更为全固态电池这一未来能源技术的商业化进程扫清了关键障碍,让我们离一个更安全、更高效、更持久的能源时代又近了一大步。

这项技术的应用前景远不止于此,它还有望在电动航空、智能机器人以及大规模储能电站等领域大放异彩,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注入强大的科技动力。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