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好中年人,魏建军动真格?长城35+计划背后的算盘与挑战

【引言】

讨好中年人,魏建军动真格?长城35+计划背后的算盘与挑战-有驾

35岁,职场的分水岭?数据显示,中国超七成职场人对“35岁”有焦虑感,担心被淘汰,或者被默默边缘化。而就在几天前,长城汽车董事长魏建军的一段激情十足的视频为众多中年职场人点燃了希望。他在视频中承诺启动“35+计划”,广纳才贤,坦言“35岁不是终点,而是新起点”。热血澎湃的宣言犹如投下一颗重磅炸弹,引发了社交媒体的热议。然而,刚刚递交简历的张宇却遭遇了让人大跌眼镜的回复:“资历太深,不符合要求!”这究竟是招聘改革的一次滑铁卢,还是长城汽车的一场智慧营销?让我们抽丝剥茧,探寻背后的真相。

【第一高潮】

讨好中年人,魏建军动真格?长城35+计划背后的算盘与挑战-有驾

“中国职场的35岁魔咒,真的打破了吗?”这条热搜的评论区几度沸腾。在魏建军的视频刷屏后,许多像张宇一样被“35+”招聘海报打动的求职者,却在投递简历后迎来阵阵寒风。“放宽年龄门槛,却给你竖个‘资历太深’的挡把,这不就在耍人吗?”网友们吵得不可开交,一部分人认为这是一场博取眼球的公关秀,另一部分则对长城抱有期望,觉得也许某些岗位招人条件苛刻,但总有机会存在。有人疑问,“62个岗位虚位以待,难道不是为中年人才精心准备的吗?”也有人说,“看透了,本质还是卡你简历,跟年龄无关。”到底是哪些细节让这场“招贤”疑云重重?

【发展过程】

讨好中年人,魏建军动真格?长城35+计划背后的算盘与挑战-有驾

先来看长城汽车的招聘全貌。魏建军的视频中,号称“35+佳人有才”的计划覆盖了研发、生产、供应链和营销四大领域,简直像是为30-40岁的职场中坚量身定制的饕餮盛筵。具体来看,供应链负责人一项明确写着“需要十年汽车线束工作经验”,研发岗位里诸如“底盘开发”“性能测试”等职责要求极高。于是,当浏览量轻松突破2000甚至4000时,真正能满足条件的却少之又少。

比如张宇,作为曾经供职于外资车企的资深产品经理,行业经验十足,却因为“资历太深”被挡在门外。另外一位从事汽车性能调校工作4年的高赫,也对长城的新机会跃跃欲试。可惜,他从老东家离职的原因恰恰是“新技术推广不动”,而如今面对回流之路,只能听着内部好友的告诫:“回头路没那么容易走。”种种现象是否说明这个“35+计划”口号响亮,实际落地却并不顺利呢?不少人已经开始怀疑,这场招聘,或许并非看上去那么简单。

讨好中年人,魏建军动真格?长城35+计划背后的算盘与挑战-有驾

【第一低潮】

一边是求职者在网上叫苦连连,另一边却是企业悄然筹划着自己的“算盘”。资深HR赵敏敏直接点破玄机,“企业做话题营销很在行,35周年用‘35+’做噱头,多少带点‘秀肌肉’的意思。”更耐人寻味的是,她还剖析了职场背后的冰冷逻辑——相比职场新人,35+人群背负车贷房贷,工作更“听话”,更不敢轻易跳槽。“找的不是‘大侠’,而是稳定的‘好战士’。”这话虽然刺耳,但细思恐极,正是许多企业人力资源规划的潜台词。

不仅如此,从长城内部流出的声音也耐人寻味。一位员工坦诚,“年龄从来不是问题,关键还是看性价比。”换句话说,资深、经验丰富当然好,但用人成本同样考量在内。如果既能挖到顶尖高手,又能控制薪资水平,那才是企业所求。然而,冲突在这里爆发了——对于35+人才来说,辛辛苦苦干了十来年,凭什么还要被压缩待遇?彼此之间的矛盾可谓根深蒂固,表面的招聘盛宴下,似乎是一场充满隐忧的较量。

【第二高潮】

就在“资历太深”的争议还未平息时,一件事情让人不禁浮想联翩。7月17日,哈弗大狗2026款突然高调上市,而这一天,恰好踩在“35+招聘”截止日前一天!网友们炸开了锅:“搞半天,这场招聘是不是新车的宣传工具?”质疑声纷纷,但不得不承认,这场“时间差”玩得格外高明。招聘引爆关注、海报挂满朋友圈,同时产品趁热推向市场,魏建军的团队可谓深谙“话题引导流量,再反哺销量”的逻辑。

然而,回过头看,长城的现状确实让他不得不搏上一把。比亚迪销量33%的增速、吉利47%的暴涨,长城不到2%的增长显得极其尴尬。五大品牌几乎全线下滑,人才流失的窟窿也越挖越大。官方数据透露,短短一年,研发团队30-40岁的骨干人数直接减少了2000人,技术中坚的流失让公司举步维艰。在内外交困的局面下,这场抢人迹象更多像是一出“背水一战”的市场挽回行动。

更有趣的是,魏建军似乎铁了心要变成“高质量网红”。从炮轰比亚迪到指责价格战毒瘤,再到亲自上阵刷B站考试,他的个性化传播战术让人眼前一亮。而长城内部的组织变革则静悄悄进行,比如改组品牌管理、搬用华为式的“蓝军机制”,试图在结构性难题中找到突破口。所有这些都让人不禁思考:这家公司的未来,是否真能像魏建军所说的那样“疯狂疯长”?

【第二低潮】

虽然这场行动激情四射,但实际效应却不尽如人意。比如招聘会高热度的背后,求职者们却因“石沉大海”的简历而直呼“被骗”;新车上市赚足流量,却很难掩盖长城在智能化、电动化上的滞后问题。消费者和业内人士已经产生一种隐隐的担忧:这家老牌车企真的能撑到下一个爆发点吗?

更让公司头疼的是,竞争对手比亚迪、吉利不仅销量上压迫,还在智驾、交互领域疯狂抢人。这让长城陷入了“留不住老员工,吸引不来高端新人”的困局。比如一些智能座舱的前员工爆料,自己月薪才8000元,同岗位在其他企业开的起薪是万元起步。价格战和人才战的双重压力正在迫使长城汽车全力突围,但未来之路却远比想象复杂。

【写在最后】

“35岁是新的起点?”乍一听,这句话既有鼓励又有希望,但细细琢磨,却有几分针砭时弊的意味。在实际操作中,企业对性价比的考量超越了一切,年龄、资历这些变量只是表象。反观长城自身,这次博弈能否真带来中年人和公司双赢,抑或只是“短暂烟花”般的公关秀,还有待验证。

更讽刺的是,无论招聘门槛多么“开放”,核心问题始终绕不开薪酬待遇与企业文化。与其花心思玩话题,不如真刀真枪地去解决这些中年职场人的真正困惑,但现实往往事与愿违。

【小编想问】

“35岁之后,还有多少职场人敢做‘高龄新手’?”有人说,中年人经验丰富,有韧性;也有人反驳,企业只看“性价比”。你怎么看?是不是35岁之后,人才真的就成了一张性价比表?欢迎评论区留言,来聊聊你的看法!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