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家的车,说不定零件就来自山东。去年山东卖出188万多辆汽车,其中快一半是新能源车。有意思的是,山东汽车产量排全国第五,却在零部件这块悄悄攒着一股劲,想往前冲。这背后,到底藏着啥门道?
先看家底。山东有1700多万私家车,这么大的市场,自然催生出不少汽车零件企业。现在,从枣庄的锂电池(像欣旺达、亿恩科在这儿扎根),到滨州的轻量化铝材,再到即墨想搞的双千亿级汽车产业集群,目标是一年造100万辆整车,产业链的架子搭得挺稳。
不过,在全国汽车供应链百强榜上,山东有10家企业入选,数量排第四。跟浙江的18家比,确实还差口气,主要是缺那种能带动一整条链的领头企业。但换个角度看,这也说明还有不小的上升空间。
再说说技术上的突破,这可是山东企业的拿手好戏。潍柴的柴油机,热效率做到了53.09%,这在全球都是头一份。别小看这个数,对开卡车的师傅来说,这意味着每年能省下10万块油钱。能做到这一步,不是碰运气,而是人家每年把超过营收10%的钱投到研发上,四年里四次打破世界纪录,硬实力摆在那儿。
滨州的铝材和宇远新材料也不含糊,搞出的铝镁合金零件,能让汽车重量减轻68%。车变轻了,不仅省油,还更环保,这可是现在汽车行业的大趋势。玲珑轮胎更厉害,搞出自修复和静音棉技术,全球不少新能源车出厂就用它家的轮胎,连续五年在这个领域占头把交椅,今年在百强榜还往前挪了3位。
山东的轮胎企业,在全球建工厂这事儿上,也走出了自己的路。赛轮集团的步子迈得挺大,从越南到柬埔寨,再到印尼,一年能产360万条轮胎,现在又在墨西哥开了厂,一年能造600万条,差不多是山东本地一个大基地30%的产能。
玲珑轮胎则把目光投向了欧洲,在泰国和塞尔维亚建了基地。这两种路子,不是简单地把工厂搬到国外,而是把供应链重新排了排,让生产和销售离得更近,更灵活。不过也得注意,去年国家整车出口第一次超过了零部件,这说明国际市场的情况在变,走出去的时候得多琢磨琢磨。
在整个汽车零部件生态上,山东也在悄悄变样。潍柴和比亚迪联手,在烟台搞了个动力电池产业园,计划一年产50GWh的电池,不管是商用车还是乘用车都能用,这野心可不小。
还有些不太出名但很厉害的企业,比如即东电子的汽车后视镜,市场上40%都是它家的,能帮司机减少视觉盲区;宇远新材料手里有100项轻量化的专利,惠宇汽车零部件在行业里占20%的份额,靠的就是手里的专利。这些“隐形冠军”,都是产业链上的重要一环。
即墨那边,400多家零部件企业凑在一起,就为了实现双千亿级产业集群的目标。这种抱团发展的模式,能让大家少走弯路,一起把蛋糕做大。
山东汽车零部件的发展,现在面临一个选择:是像潍柴这样搞大规模,还是像即东电子这样在细分领域做到顶尖?其实不管选哪条路,智能化和绿色化都是绕不开的方向。把零件做得更聪明,更环保,才能在以后的市场里站得更稳。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