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亚迪全球销冠背后,敢试敢闯的深圳精神

8月26日,深圳经济特区迎来成立45周年(1980-2025)。深圳特区从一片渔村,走向全球科创中心的过程中,很多企业都敢闯敢试,与深圳精神同频共振,而比亚迪是其中最值得一提的一家。
比亚迪全球销冠背后,敢试敢闯的深圳精神-有驾
创业基因共鸣:深圳精神孕育技术理想(1993-2003)
1992年1月,邓小平登顶深圳国贸大厦旋转餐厅,他俯瞰深圳8年巨变,从农田鱼塘到高楼林立,原计划15分钟的讲话延至45分钟,他讲到:“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敢于试验……看准了的,就大胆地试,大胆地闯。深圳的重要经验就是敢闯!”
之后,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就成为了深圳特区精神的重要构成。
1993年,王传福从北京有色金属研究院调任深圳电池公司,马上被特区这种“敢闯敢试”的精神震撼:“身边朋友都在搞项目,个个敢为人先,让我深受鼓舞,简直就像踏进了一个新的世界”。
1994年,王传福辞职,在龙岗区布吉镇租下800平方米厂房,用250万元启动资金创立比亚迪,3个月完成公司注册,从事镍电池生产,他瞄准当时被日企垄断的电池领域。
比亚迪全球销冠背后,敢试敢闯的深圳精神-有驾
创业之初的比亚迪名不见经传,比亚迪的资金很快用完。没有自有厂房,缺乏固定资产,比亚迪拿不到银行贷款,经营困难。
龙岗区当年出台了扶持政策,用国有担保公司为比亚迪提供担保,让比亚迪顺利拿到了贷款,王传福后来多次提及此事都心存感激。
随后,比亚迪的创新基因在深圳土壤中萌发。当时王传福还没有自动化设备,就将电池生产拆解为人工工序,用“人海战术+半自动线”造出首条镍电池产线,成本仅为日企1/10,生产出价格低40%的电池产品。这一创新让比亚迪在1995年取代三洋,成为台湾最大无绳电话制造商的核心供应商。
1999年,深圳以超前眼光支持比亚迪在葵涌建立首个工业园,并在旁配套建设亚迪村住宅区。这种产城融合模式在当时属全国首创,解决了企业规模扩张带来的员工安居问题。
2000年,比亚迪成为摩托罗拉首个中国锂电池供应商,2002年登陆港股,打破外资技术壁垒。
比亚迪全球销冠背后,敢试敢闯的深圳精神-有驾
技术长跑共振:新能源拓荒者的十年蛰伏(2003-2019)
2003年,比亚迪做出了一个出人意料的决定——收购西安秦川汽车,开始造车。当时A股投资者非常不看好,纷纷威胁抛售股票:“你连驾照都没有,凭什么造车?”。但王传福看准电池与汽车的融合趋势,坚定押注新能源。
比亚迪全球销冠背后,敢试敢闯的深圳精神-有驾
2003年,比亚迪收购西安秦川汽车签字仪式
2007年,比亚迪深圳坪山基地落成,王传福在落成仪式上说:“仅用329天便完成112万平方米的厂房建设,堪称深圳速度”。
2010年前后,新能源汽车市场推广面临价格昂贵的痛点。以公交车为例,当时一辆纯电动公交车的价格是普通燃油公交车的2至3倍。深圳市随即推出“融资租赁”“车电分离”模式,破解电动公交高价难题,鼓励公交公司购买电动公交。
2011年大运会期间,深圳使用了比亚迪250台e6出租车、200台K9巴士,奠定了市场信心。2017年,深圳全市实现公交电动化,成为全球纯电动公交车规模最大、应用最广的城市。
比亚迪全球销冠背后,敢试敢闯的深圳精神-有驾
2011年,比亚迪电动大巴助力深圳大运会
2009-2019年期间,比亚迪销量一直徘徊在50万辆/年,被市场嘲笑为“比三万”(月销3万辆),但十年磨一剑之后,是一剑霜寒十九州的一鸣惊人。
比亚迪全球销冠背后,敢试敢闯的深圳精神-有驾
从“单点突破”到“全球销冠”(2020-2025)
2020年比亚迪完成重大技术突破,推出刀片电池解决了电动车安全痛点,并用DM-i混动颠覆油耗认知,从此业绩爆发。之后的5年,比亚迪汽车产量暴涨26倍,到2024年年销量突破430万辆,2025年上半年比亚迪汽车的产量已达214.6万辆。
比亚迪全球销冠背后,敢试敢闯的深圳精神-有驾
比亚迪刀片电池
磷酸铁锂,成为电动车主流技术路线,比亚迪凭借刀片电池技术、全球产能布局与市场领导地位,稳居行业第一梯队。2025年1-7月,比亚迪动力及储能电池装机量达156.9GWh,同比增76%。2025年上半年磷酸铁锂装车量70.34GW市占率28.83%,国内排名第二。
在24年比亚迪成立30周年发布会现场,王传福感慨到“如果不是来到深圳,我不可能有创业的念头,也不会有今天的比亚迪。”
比亚迪全球销冠背后,敢试敢闯的深圳精神-有驾
比亚迪深圳坪山园区
2025年7月9日,比亚迪“深圳号”滚装船,装载超6800辆新能源车远航欧洲,延续“敢为天下先”的闯劲。
而深圳则在25年政府报告提出建设“世界一流汽车城”,配套超充站1002座、充电桩41万个(超加油站数量),为产业全球化铺路。
比亚迪全球销冠背后,敢试敢闯的深圳精神-有驾
共赢未来,城市与企业的共同成长
比亚迪推崇技术为王,与深圳创新文化一脉相承。比亚迪2023年招聘3.18万应届生(硕博占61.3%),工程师达12万人,“深圳基因”吸引大量人才。
比亚迪是深圳特区精神的“实体化”:从20人小厂到12万工程师军团,从电池代工到全球新能源销冠(2024年销427万辆),其路径印证了特区“破局-迭代-领跑”的发展哲学。
深圳是比亚迪成功的土壤:政策先行(公交电动化)、生态赋能(产业集群)、人才沉淀(“来了就是深圳人”),让技术理想在包容创新的土壤中开花结果。
深圳有“6个90%”的创新现象:即90%以上创新型企业是本土企业、90%以上研发机构设立在企业、90%以上研发人员集中在企业、90%以上研发资金源于企业、90%以上职务发明专利出自企业、90%以上重大科技项目发明专利源于龙头企业。
当坪山基地的云巴列车划过特区45周年的天际线,比亚迪与深圳的故事仍在书写。没有终点的创新,才是对“敢闯敢干”的深圳精神的真正致敬。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