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十一长假,顺道给亲戚送车,是开着一辆长安马自达EZ6自驾了2000多公里。虽然是增程车,但本着不去和纯电抢资源的自觉,基本是一路亏电状态下当油车开的,平均也就是百公里4升多一点。河北段超堵,河南湖北段基本是凄风冷雨,一过长江却是酷热难耐。长途自驾,又遭遇坏天气,对车辆和驾驶员都是考验,EZ6操控的稳健在意料之中,但智舱智驾的无微不至大大超越预期。
"
但尴尬也有,加油或洗车,总有人过来咨询这款新马6,反正什么都好,只是问到价格,听到只有10万出头,都是一脸惊愕,直呼太便宜了。尴尬过几次,别人再问价格,我就回答全办下来不到30万,再加一句,比小米SU7好开多了。
今天的舆论场,对于多数热卖的车型,我不敢说不是好车,因为很容易被请去喝茶,但一些如EZ6这样销量一般的车型,我必须说真是好车,但说了一点用都没有,这真是让人头痛的问题。
在九江东林古镇的一家民宿,老板是个爱车的人,听我说是长途自驾来的,也偶尔用用智驾辅助,便问是开了华为哪款车?我没正面回答,而是模仿雷布斯的话说:我开的车用了世界上最圆的轮胎,比保时捷卡宴还要圆15%,众人异口同声说,那一定是很贵的好车了!
93年前秋天的一天,在英国剑桥大学的一间教室里,天才哲学家维特根斯坦拿出一只报废的老式机械钟问学生:这只坏钟每天两次指向正确的时间,人们会不会逐渐忽视它的故障,甚至依赖它提供的假象?如果所有的钟都这样,人们会不会渐渐放弃对真实世界的追问,只接受那些偶然对的假象?
维特根斯坦认为,正常的语言像精准的钟,能清晰传递信息,而被扭曲、滥用的语言就是坏掉的钟,不仅无法表达真实,还会扭曲思维。当“偶尔对一次”的侥幸取代持续可靠的底色,我们正在悄悄弄丢对真实的感知力,甚至沦为被坏掉的钟驯化的认知囚徒。
今天,社交媒体上的流量密码,本质上就是批量生产的坏钟。坏钟的偶然正确往往带着强烈的情绪钩子。当人们在焦虑、迷茫时,更容易被那些恰好击中情绪的错误信息吸引。更可怕的是,长期浸泡在这种坏钟式信息里,人们会慢慢失去追问真实的本能。
就像那句振聋发聩的遥遥领先,它在某一个技术领域的某一个时间段可能是对的,但消费者接受的遥遥领先并不仅仅指的是特定的某一个技术,而是车辆的全部。遥遥领先的背后,它给消费者预设了这样的选择题,你是买先进科技还是买落后技术,你是买新的,还是买旧的。当你开始选择的时候,就已经进入认知的陷阱。原本,你买一辆车,你应该更看重安全、品质、操控性能等,但现在你完全忽略了这些,并沉醉在因为多装了一个激光雷达,而自我感觉站在了高科技的最前沿。
最近,雷布斯被黑的很惨。我的评价是,雷布斯还是太老实了,吹牛没错,错的是太严谨。小米17Pro 的“逆光之王”,小字非要标注这是“产品设计目标”;小米 SU7 的“2200MPa 超强钢车身”,小字标注“超强钢是材质项目名称”;连“地表最快四门量产车” 的口号,都要打上 “目标成为” 的小字注脚。“大字吹牛,小字免责”被放大成舆情危机。以今天小米在舆论场呼风唤雨的能力,其实只吹牛,不免责就万事大吉了。消费者早已被驯化,只会顶礼膜拜,那里还有寻找真相的能力。
今天,维特根斯坦作为教具的那只坏掉的钟应该找不到了,但在过度营销的中国汽车市场上,坏掉的钟到处都是。在吹牛和流量成为新的生产力后,发布会上对金句的追求就是汽车营销庸俗化的标志,上市1小时大定多少万辆就是营销扭曲的最后疯狂。
物极必反,乐极生悲。对于普通人来说,要建立认知基准线,要问问这个说法的来源是什么?它有可靠的证据支撑吗?它的逻辑是否自洽?
这是胡歌,沃尔沃XC70的形象代言人。他说,作为代言人,他是被充值的,但是作为车评人,他没有被充值。他认为,说六边形战士的车都是扯淡。胡歌曾出过严重的车祸,丢了半条命,所以他愿意做沃尔沃的代言人,敢说真话。
那些把六边形战士挂在嘴边的车企领导和车评人们都是坏掉的钟,表面油头粉面,里面早已锈浊成灰。
本文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水滴汽车立场。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