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空没什么动静,只有一阵热浪掠过亚利桑那州的路面,特斯拉Robotaxi在阳光下像一只钢铁甲壳虫,悄悄游走在试验道路上。这个场景的荒诞感,很容易让人联想到1970年代的美剧:主角不再是追查命案的警探,而是一群被程序代码微操的大号玩具车。不同的是,这一次街角没有围观群众,只有监控器冷冷地记录松动的轮胎和毫无表情的安全驾驶员。
用我职业生涯里见过的最多的一句话:“一切都在监控之下。”
现在请各位思考——如果你是那个坐在驾驶席但只负责看看的安全员,会不会有种“我其实只是算法的活体保险”之感?你手里的方向盘是备用的,连事故都要先由AI分派你冷静应对,这仿佛是一场游戏的不公平通关。可现实往往比游戏还奇怪,毕竟这次特斯拉的“自动驾驶出租车”跑得越来越远,监控也越来越密,不加点人性的冷幽默都对不起这人车混合的尴尬场面。
说回事件本身,今年六月份,特斯拉首次在奥斯汀推出了配有安全监控员的Robotaxi测试服务。场面一度被吹成公司史上的高光时刻,虽然参与的车辆不过十余台。此后,亚利桑那州和内华达州也陆续放行,加入了Robotaxi试验地的队伍。但别高兴太早,每辆车都需要配备安全驾驶员,证明人类在“自动驾驶”体系下照样不可或缺。和Waymo、Zoox那几位老牌自动驾驶玩家相比,这场技术竞赛还远未决出胜负,特斯拉的自动驾驶算法和车辆硬件还有着数不清的 “待定案卷”。
与此同时,荒诞大戏又起一幕。本周,互联网像往常一样分化聚焦,马斯克的新头衔也多得数不过来。这不,xAI被曝出要以2000亿美元估值融100亿美元,结果马斯克本人上线辟谣——“假新闻。”直接气势如虹地全盘否认,顺带补刀一句“xAI未来几个月当然会融资,但现在还没有。” 很有审讯室里受询嫌疑人的味道:只承认一半,另一半留着日后再发酵。还有更戏剧性的一出,关于Optimus Gen3+人形机器人的传闻——十万台要投奔美国药厂和农场,马斯克立即冷冷回复:“假的。”
从我的专业视角来看,这种实时“辟谣仪式感”堪比刑案里的言辞对抗。合约没签,人没落座,新闻却已先行造势,证据链在媒体掌中绕起花来。
我们这里讲逻辑,不讲谁喊得响。仔细梳理事件信息,特斯拉自动驾驶业务的推进,核心要素是频繁的试点、持续的监管、与同行的对标竞争。从亚利桑那到奥斯汀,每一步都是技术+合规的拉锯战。而Robotaxi的真正落地门槛,恰恰不是新闻发布会上那些漂亮的话术,而是城市管理者的批文、安全事故的判定标准,和消费者口碑的飘摇不定。
马斯克的否认也是一个信号。身兼数企的他,一边要冲业绩,一边还得维持市场预期的平衡。关于xAI融资风波,一句“未来会融”像极了刑讯时的模糊证词——既不让人抓住漏洞,也不肯摆明意图。正如我的行当里,有些“证物”总只露出一半,另一半要等你多年后才看到最后的结论。这种公开辟谣,既显示了信息的失控,也暴露了企业舆论场的无力感——事实远远跟不上新闻的速度。
细节推演下去,特斯拉的Robotaxi扩张路并不平坦。技术与监管的对质,是每一个创新领域都绕不开的死结。自动驾驶出租车能否在现实里跑起来,不仅取决于传感器和算法,更取决于州政府的宽容度和配套法案的完善。哪怕是技术天花板再高,只要监管亮红灯,上市的步伐就只能踩在刹车上。Waymo这些厂牌,早已在凤凰城运营数年,却依旧绕不过诸如激光雷达与盲区事故的冗长讨论。
再看机器人订单那桩瓜,可以说是一场媒体与现实的“猫捉老鼠”戏。企业官网与社交平台互相驳斥,采购信息与产品迭代进度各说各话,而实际产品形态尚未稳定,产业链上下游就已经按捺不住兴奋。这种信息时代的假合同、假意向书,还有真假Robotaxi混战的营销玩法,很容易让外部观察者有如侦查员般的幻觉——到底是科技在跑步前进,还是舆论在自我追逐?
作为长期在灰暗地带观察社会技术变迁的一员,实话讲,这种自动驾驶科技落地的“官宣与辟谣”早已不是新闻。美国分析师们最近上调了特斯拉的股票评级,称其长期市值和新产品推出走向大有可为。这种“先投信心、后补销量”的资本逻辑,和警方刑侦调查某些“只见案号不见人”的悬案有点像——大家都信,但都还在等,连上市公司都似乎在追逐自己制造的悬疑感。

股价的起伏反映的是预期,而不是现实。哪怕分析师嘴里称赞企业布局雄心,但谁都知道,过去几个季度的业绩表现很平庸,投资者更在意故事,而非数字。这也是大多数新兴技术面临的尴尬:技术还在原地磨合,市值与预测却在从零到一的期望里冲刺暴涨。如果说刑案推理只强调事实,那资本市场则在不断制造“犯罪悬疑”,让你永远猜不到下一个演变。
回头梳理整个事件链,不论是Robotaxi的试点资格,还是xAI融资与机器人订单的主业务辟谣,无不是“实事未决、舆论先行”的良性循环。技术进步没毛病,但管理、伦理、真实落地谁来拍板?更别说,车上安全员的“人-机合作”模式,本质上是算法理性与人性不信任的实用妥协。
你可以抬头看见自动驾驶出租车在阳光下缓缓驶过,也可以低头刷新闻看到马斯克一改常态连发否认。可当自动驾驶真的落地、当智能机器人真正出现在农场、药厂,你还愿意把最后的安全阀交给机器,还是更相信一个坐在驾驶席只负责看看的“保险员”?


技术能否压过信任,接口何时真正闭合,这些只怕不是一时的辟谣能彻底回答的。
那么问题来了,你愿意坐上那个无声无息、算法主导的出租车吗?万一出事,是怪机器人,还是怪“保险员”?
本新闻旨在弘扬社会正气,如发现表述不当或侵权情况,请及时反馈,我们将认真核实并处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