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中国车市诞生了新的销量奇迹——零跑汽车单月交付新车66657辆,同比暴涨97%,不仅创下自身历史新高,更成为首个月销突破6万辆的造车新势力,将诸多竞品远远甩在身后。这份成绩并非偶然爆发,而是技术自研、产品定位与渠道布局多重优势共振的必然结果,更揭开了新能源汽车市场“价值战”的全新逻辑。
全域自研筑底:把技术成本降到极致
零跑的爆发首先源于其坚持多年的全域自研战略,这成为“低价高配”模式的核心支撑。在电子电气、三电系统、智能驾驶等六大领域,零跑实现全栈自主研发,核心零部件自制率超70%,从源头上摆脱了对外部供应商的依赖。以LEAP 3.5架构为例,通过高度集成设计,将整车ECU数量压缩至22个,热管理模块实现27合1集成,不仅减少60%的零部件,更降低10%的能耗,单车型研发成本直接下降30%。
这种技术降本最终转化为产品竞争力:14.98万起售的全新零跑C11,搭载800V高压快充平台,30%至80%充电仅需18分钟,增程版综合续航可达1220公里,而同配置竞品价格普遍高出2万元以上。当激光雷达仍被多数品牌视为高端配置时,零跑已将其下放到B01等10万级车型上,把智能驾驶门槛拉至13万以内,精准击中消费者对“高端配置平民化”的需求。
产品精准卡位:锚定最大主流市场
零跑的产品布局精准踩中了中国汽车市场的“黄金价格带”。其构建的ABCD产品矩阵,覆盖6-30万元全价格区间,其中10-20万元的C系列与B系列成为销量主力,恰好瞄准了份额最大、需求最旺的大众化市场。2025年4月上市的零跑B10,以9.98万元的起售价开启预售,一小时内大定突破1万辆,成功激活下沉市场潜力。
在产品定义上,零跑深谙用户痛点:续航焦虑破解方面,C10增程版综合续航达1190公里,C11增程版纯电续航300公里,完全覆盖日常通勤与短途自驾场景;智能配置上,全系标配高通8155芯片,高配车型搭载8295芯片,这种“顶配不妥协”的策略,让15万级用户能享受到30万级的智能体验。这种“越级配置+合理价格”的组合,让零跑成为消费者选购主流智能电动车时“绕不开的理性选择”。
渠道双线破局:本土下沉与海外加速
线下渠道的高效扩张与海外市场的快速突破,为销量增长提供了关键支撑。零跑没有盲目跟风直营模式,而是依托经销商网络快速渗透,既节省了巨额建店成本,又有效触达三四线城市等下沉市场,门店数量从2023年的300家激增至2025年的900家,实现对主流消费市场的广泛覆盖。
海外市场的“借力打力”更显战略智慧。通过与Stellantis集团成立合资公司,零跑直接接入其覆盖全球的成熟渠道,仅在欧洲就已拓展超400家网点,英国经销商数量年内将增至80家以上。更关键的是,依托Stellantis旗下Distrigo零部件配送平台,零跑实现95%零部件次日到货,彻底解决了新品牌出海的售后痛点。2025年前8个月,零跑累计出口量突破3万台,在德、法等重点市场站稳脚跟,成为销量增长的新引擎。
成本控制闭环:从研发到生产的全链优化
零跑的成本控制能力已形成体系化优势。在生产端,通过数字化管理系统精准预测需求,避免库存积压,配合自动化生产设备,大幅提升生产效率;在供应链端,通过平台化策略实现零部件高度共享,C10、C11等车型共享率超80%,B系列更是达到88%,规模效应进一步摊薄成本。
这种高效的成本管控,让零跑在“薄利多销”中实现良性循环:销量增长带来更大采购规模与研发投入,而研发突破又反哺成本降低,2025年上半年零跑已实现盈利,经营态势持续向好。正如其“汽车界优衣库”的定位,零跑用“好用不贵”的标签,在新能源价格战中走出了差异化路径。
零跑的6.6万辆奇迹,本质上是“技术普惠”战胜“品牌溢价”的市场选择。当消费者愈发理性,单纯的品牌故事已难以打动市场,而零跑用全域自研筑牢技术根基,用精准定位击中需求痛点,用高效渠道实现市场渗透,最终完成了从“小众新势力”到“销量领跑者”的蜕变。在新能源汽车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增长”的赛道上,这份增长密码或许正是所有车企的破局关键。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