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月 1 日,特斯拉中国宣布对 Model 3 长续航全轮驱动版进行价格调整,售价从 27.55 万元上调至 28.55 万元,涨幅 1 万元。此次调价伴随显著产品升级:CLTC 续航里程从 713 公里增至 753 公里,百公里加速时间由 4.4 秒缩短至 3.8 秒,相当于免费标配价值 1.41 万元的加速提升软件包。
一、升级驱动的差异化定价策略
本次调价并非单纯成本传导,而是基于技术迭代的主动选择:
电池技术突破:新车型搭载优化化学配方的电池包,通过整车能耗管理系统升级,在电池可用度数不变的情况下,实现续航提升 5.6%,同时电池寿命延长 12%。
性能重构逻辑:3.8 秒的加速性能已接近 Model 3 高性能版(3.3 秒),通过软件定义硬件的模式,在不增加硬件成本的前提下实现产品力跃迁。
市场分层策略:Model 3 后轮驱动版(23.55 万元)保持价格稳定,形成 "入门走量 + 高配增利" 的产品矩阵,与小米 SU7、极氪 007 等竞品形成错位竞争。
特斯拉此次调价背后存在深层动因:
原材料成本压力:2025 年碳酸锂价格同比上涨 22%,叠加美国对中国电池材料征收 25% 关税,单车电池成本增加约 3000 元。上海超级工厂国产化率虽已超 95%,但 FSD 芯片、碳化硅器件等核心部件仍依赖进口。
产能调整周期:上海工厂 4-6 月进行产线改造,导致批发销量环比下滑 18%,通过涨价缓解短期利润压力。不过,焕新 Model Y 长续航版 "加量不加价"(续航增至 750 公里),显示特斯拉对不同细分市场采取差异化定价。
政策红利对冲:7 月 31 日前下单可叠加 "5 年 0 息""8000 元保险补贴 "等多重优惠,实际购车成本较涨价前降幅可达 5.8%。这种" 明涨暗降 " 策略既维持品牌溢价,又刺激终端消费。
此次调价引发产业链连锁反应:
竞争格局重塑:小米 SU7 近期销量突破月销 2 万辆,特斯拉通过 Model 3 长续航版性能升级,试图巩固 25-30 万元市场基本盘。乘联会数据显示,5 月 Model 3 销量 1.38 万辆,同比下滑 12%,涨价或为扭转颓势的关键举措。
技术路线启示:特斯拉通过软件解锁硬件潜力的模式,为行业提供新思路。蔚来、小鹏等车企已开始探索 "硬件预埋 + 软件付费" 模式,但尚未形成规模化应用。
消费者行为分化:约 62% 的意向用户认为 "续航提升值回票价",38% 用户因价格波动选择观望。值得注意的是,通过车主引荐下单可享 8000 元车漆选装礼金,叠加保险补贴后,实际购车成本较涨价前低 6.7%。
尽管短期策略看似有效,但特斯拉仍面临结构性挑战:
技术依赖风险:FSD 系统本土化进展缓慢,华为 ADS 3.0、小鹏 XNGP 等竞品已实现城市 NOA,特斯拉智驾短板日益凸显。
供应链安全:墨西哥工厂建设滞后,关键零部件仍依赖中国供应链,地缘政治风险可能影响长期成本控制。
品牌信任损耗:2025 年 1-5 月特斯拉中国销量同比下滑 17.6%,频繁调价导致部分消费者对品牌稳定性产生质疑。
目前,特斯拉中国尚未透露后续调价计划。业内人士建议,消费者可关注 7 月下旬的季度交付数据,若销量未达预期,不排除推出限时促销的可能。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