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车车门漆面过厚,退车之后车主再提要求,车商:她其实赚到了
徐女士去年在杭州临安强瑞汽车销售服务有限公司购置的捷途旅行者,开了三个多月突然发现右后门漆面厚度异常。这个发现像块石头砸进平静的湖面,激起了消费维权的层层涟漪。
一、买车容易退车难
"当时二手车抵扣了4万块,新车落地价16.89万。"徐女士至今记得购车时的每个数字。在广汽本田之田店老板牵线下,她在临安强瑞完成交易。三个月后准备置换新能源车时,二手车行检测仪显示的数值让她傻了眼——右后门漆面厚度超过330微米,而正常值在200微米左右。
漆面检测视频里,工作人员举着仪器反复测量,数字在323到335之间跳动。左后门的209微米数据更凸显了右门的异常。捷途厂家派人实地检测后,临安强瑞的陈经理当场见证了这个结果。
二、退车背后的账本
在商务局和矛盾调解中心见证下,双方签下保密协议:退还车款16.89万、购置税1.48万、提前还款违约金2700元。这本该是故事的结尾,但徐女士突然提出新诉求——要求退一赔一。
"她白开三个月车,倒赚5万块。"广汽本田之田店的郑老板在办公室敲着计算器,"现在二手车商收车至少亏三四万,我们给的是原价回购"。临安强瑞的陈经理更无奈:"每天两小时电话轰炸,我开玩笑说这不是谈恋爱"。
三、漆面背后的行业密码
汽车制造业中,漆面厚度差异本不罕见。电泳底漆、面漆、清漆的多层喷涂工艺,可能因设备参数或工人操作产生波动。但超过30%的厚度差异,确实值得深究。
"关键要看是否存在二次喷涂。"某车企质量总监透露,主机厂的检测标准通常允许10%-15%的厚度偏差。超过这个范围需要启动质量追溯程序,查生产线录像、调喷涂参数记录。
四、维权困局中的博弈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规定的退一赔三,需要证明经营者存在欺诈行为。徐女士的困境在于:如何证明漆面异常属于质量问题?是否达到退车标准?更棘手的是,她已签署退车协议。
"协议解除不代表放弃索赔权。"北京盈科律师事务所张律师分析,"但需要新证据证明签约时存在重大误解"。这场拉锯战折射出汽车消费维权的典型困局——技术门槛高、举证难度大、维权成本与收益难平衡。
五、被重新定义的"划算"
车商口中的"赚到了",消费者眼里的"被坑了",本质上是对交易价值的不同度量标准。郑老板算的是经济账:扣除使用折旧,徐女士确实没亏钱。徐女士要的是公平账:问题车辆本就不该流入市场。
这种认知鸿沟,恰似《韩非子》所言"糟糠不饱者不务粱肉"。当基本权益得到保障,人们自然追求更高层次的公平。这场纠纷的最终走向,或许会成为汽车消费维权的新刻度。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