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看到新闻,华为和广汽合作,推出新品牌启境,一瞬间我就想:这不就是智能汽车界的苹果+三星合作版吗?而且,虽然大家都说新能源汽车赶不上智能化这条路,但不得不承认,启境这个名字放在行业变局里,至少是个鲜明亮点。
我站在车展的展台边,手轻抚那辆最新模型的车门,里面的真实感让我觉得,未来的汽车,就是一台会会思考的移动终端。一位销售跟我说:你知道吗?这次的辅助驾驶算是我见过最贴心的。我一边点头,一边心想:贴心?但,平时那两个摄像头和雷达的反应速度真的是快到飞起。我猜这个快速反应,大概是在几毫秒级别,估算得出,反应时间不到0.2秒(这段先按下不表),比我用的手机解锁还快。
说到这,我突然发现,车里那块大屏幕,从硬件布局到界面的转变,不就是把传统的仪表盘升级成了智能手机的升级版?那一行行设置、图标,怎么那么像我用的应用界面?这不就是车是移动的手机的概念吗?但问题来了,别以为这个智能就很成熟。实际上,研发难倒我一大堆——底盘传感算是基础,但动起来的平顺感、噪音控制、甚至雨刷的速度调节,这些都是硬核工作。你知道吗?广汽在三电技术上,可能还是个主打性价比的角色,但这次转向AI生态,要真就要天衣无缝。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发现启境的LOGO里竟然还藏着个小彩蛋——一个立体的门字,暗示着开启未来之门。这倒让我联想到,品牌定位越往高端走,越要用精神象征来打动人心。问题是:智能化的门槛,有没有可能比外观还要难?毕竟,技术再牛,能不能真正用起来顺手,还得看用户体验。
只是我心里一边嘀咕着,另一边又在想:这车的辅助驾驶,能不能像华为手机一样,更新快?每次升级,都会带来惊喜。(这段先按下不表)但我又觉得,汽车软件的更新路线图,完全不同于手机。你想想,一个软件卡死,车里的硬件还在转,情绪那是极难控制。其实我总觉得,汽车的智能升级,比我们想象中更像在养宠物。
突然想问:华为的芯片是不是也走上这个自给自足的设计路线了?我知道,芯片的好坏,决定了辅助驾驶的灵敏度和安全可靠性。估算,华为芯片大概要占了整车成本的15%-20%(体感/样本少),但效果在真实路况中,能不能越开越顺?我不太清楚,只觉得这一块,特别重要。
合作中一定会遇到不少硬性难题——比如供应链的博弈,或者说是芯片供应紧张。这让我想起,上次和一个修理工聊天,他说:现在车里的芯片都快变成稀缺品了,几乎从新鲜的一代,变成稀有动物。可能这个行业的供应链像是建在沙滩上,哪天潮水一退,就露出不少疤。这也是我一直在猜测:能突破这个难关的,才是真正走在前列。
说到前列,你有没有注意到,装备华为技术的车,会不会更懂你点?我觉得,除了技术硬件,生态系统才是最难办的事。似乎启境在每个细节上,都想做得跟手机一样,能无缝连接、实时更新,但我在旁观者角度看,能不能做到真正的无缝连接,还是个悬念。毕竟,汽车跟家里的智能设备不同,出门在外,不是所有地方都能盯紧云端。
我真心也不想太多挑剔,但贵,有没有地点让人觉得值?这辆车的价格,估算起码得在30万左右(不确定,样本不多),只看想象,那超高的呼吸好像还挺吸引人。可别忘了这个前提——如果车子智能到出门也得充电、开车还得调试,用户会不会觉得麻烦?我见过朋友,开车前还得专门把导航、空调、娱乐全调到自己惯的惯,有点小麻烦的感觉,特别是在忙碌早高峰。
说到这我突然卡壳了,都是一些预期和想当然的概念,实际能不能落地,还得看未来半年到一年的实际体验。其实我还关注一个点:这个启境品牌会不会成为纯科技感错觉的牺牲品?你懂的,很多科技车看起来炫酷,但用起来总觉得手忙脚乱。
我可能更期待的是,能不能在安全感上多下点功夫。毕竟,智能辅助再先进,也比不上一个稳稳的刹车。你问我,未来的出行还能不能安心?这问题,其实挺好的。只要方案真到用时不出岔子,技术再复杂还能用得顺心。
说到顺心,我一直觉得,汽车的安全感其实就是那一份细节。我在试驾一辆车的时候,就特别在意那块方向盘的手感。别小看这点,手感好了,心里就会安心。可这次看到启境用的真皮包裹,却觉得还有提升空间。一挥一弹,感觉还不够细腻。
(这段我又想问个问题:你觉得,未来车里用的驾驶辅助算法能不能比人脑反应还快?)我不敢说百分百,只觉得,脑子里有个暗暗的猜测:也许会的,但一定要是在潜意识层面——碰到障碍,几毫秒内做出反应,就像打游戏一样。
记得有个朋友开新车,总说:车都越来越聪明,可我还是担心,万一系统出错,谁来负责?这句话让我思考,再聪明的AI也始终是程序。而程序,是由人写出来的。谁说安全就一定稳?这也是我自己对未来的矛盾。
临场最后再提个问题:你相信智能汽车不只是个花架子,能成为生活中的可靠伙伴吗?我总觉得,这个答案还得时间检验。
好了,不知道这一切猜测中,有没有哪个会实现,也许还得看那辆新车的细节——坐在前座时,触摸那块仪表屏幕,突然觉得:未来其实近在眼前吧。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