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刷到小米Ultra要车主限时全款提车的新闻,差点把手机摔了。
说真的,这年头谁家买辆新能源,还没点“迟疑症”?
我那位隔壁老王,定了车,结果转头就跑,2万定金“打水漂”,一脸云淡风轻。
小米展厅的销售估计要梦里骂街:车造出来,没人提,库存躺平,钱也收不回来,这场面比球场临门一脚踢飞还让人难受。
想起四月那会儿,小米Ultra刚上市,朋友圈全是晒订单截图,谁都说“再不下手就没了”。
两个月后,风向一变,好像大家都被谁施了定身咒,车一到店,提车的人比寒冬早市还稀疏。
你说小米不急?
库存成本高得能让财务直接脱发。
于是,限期全款交尾款,像极了球队主教练下场怒吼:不跑的直接换人。
可这操作,车主真就服吗?
你别说,车主们可比球迷还讲究。
有人吐槽,这玩法不就像买彩票嘛?
钱全交了,车还没见过,闻都没闻过,提的时候要是发现个磕碰、异响,或者电池状态不对,谁来赔?
这不是把风险全甩给买家嘛。
有人说小鹏当年多人性,定金想退随时退,配车慢慢来,销售压根不催。
对比小米这波操作,活脱脱“铁头娃”——只认真金白银,别跟我讲感情。
其实新能源市场的“等等党”越来越多,大家都怕买贵了。
去年理想L7还没交付,前一批车主刚交尾款,价格就“骨折”了,二手车市直接跳水。
小米不是没看到这些教训,只是库存压力太大,现金流天天绷着,谁敢松懈?
限期全款,意图很明显——筛出真客户,别让库存变成展厅里的“养老院”。
这招看起来精明,现实却比想象的复杂。
用户信任这事儿,说白了和篮球场的默契差不多,关键时刻掉链子就完蛋。
小米这些年靠着“性价比”混出头,手机圈再怎么折腾,用户基本没跑。
但车这玩意儿,动辄几十万,信任基础早就换了场地。
以前“优质客户”是肯等肯花钱的铁粉,现在成了愿意提前交全款、敢赌市场不跳水的“勇士”。
这波筛选下来,车主不是筛出优质,而是筛出“胆大心细脸皮厚”。
你说厂商就没苦衷吗?
库存压着,资金链紧绷,尤其在新能源汽车这个“赛点”,谁都怕输不起。
看特斯拉、理想,哪家不是在限购、涨价、锁单、交付风波里摸爬滚打。
小米这次是把矛盾明晃晃摆出来,别家还藏着掖着,雷军直接喊话:“要买赶紧交钱,犹豫的咱们江湖再见!”
底气和焦虑混合着,气氛比球场最后一秒还绷。
有意思的是,舆论场上的热闹从不缺席。
有人围观,有人吐槽,有人自称“老炮儿”支招。
网友留言比教练战术板还密集:有人怀念起小鹏那种“佛系售车”,也有人调侃小米“割韭菜割出花”。
其实,说白了,家家有本难念的经。
新势力造车都在赌明天,谁都怕今天没锁住客户,明天就被市场反咬一口。
这事儿越闹越像场没有裁判的球赛,大家都在试探底线。
厂商想提前锁定回款,买家想多观望几天,二手车商则盯着市场风向,准备随时抄底。
细想这局面,有点像篮球赛最后三秒,谁都不想先出手,怕被盖帽。
小米想的是风险转移,用户想的是性能和价格的双保险,谁也不愿意先松口。
再说句实在话,小米这波操作,倒是让人想起娱乐圈那点事。
就像明星宣布“限时签售”,铁粉一窝蜂抢票,结果现场冷清,主办方还得给托儿发红包撑场面。
大家都想要尊贵体验,结果都成了“等等党”,台上台下心照不宣。
有时候我会想,新势力造车,终究走进了信任和现实的夹缝。
谁都想高举高打,谁都怕一脚踩空。
厂商的算盘和用户的算盘,从来没在同一条线上重合过。
你说厂商该认命?
用户又真的能全身而退吗?
不如都别装了,坦白讲,买车这事,早就成了场心理战。
谁胆子大,谁能扛住库存和市场的双重压力,或许才是赢家。
说到最后,也别怪我不厚道,真想问一句:你要是现在买小米Ultra,敢不敢直接交全款?
还是再等等,看看明年还能不能捡个大便宜?
留言区别怂,今天咱们就聊聊“限期交款”这招到底香不香,谁敢赌?
谁能赢?
门口的瓜子我都准备好了,就差你开嗓。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