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经他人栉垢爬痒,莫劝他人偃旗息鼓。”
聊起座驾这桩事,就跟觅良人儿一般,众口难调,各有所好。有那么些人,钟情于风驰电掣,巴不得把引擎盖下的马达操练成窜天猴;还有一些,讲究个舒坦安逸,座椅恨不能是自家罗汉床的翻版;当然也有,就图个结实抗造,能遮挡些许风霜雨雪便足矣。这阵子,关于吉利星越L的谈资那是甚嚣尘上,有人捧它配置奢华、肚量宽敞,直呼性价比爆棚;亦有人诟病其偶发小恙,车机系统偶有滞涩。这不,一位星越L车主的“操驾心得”,便激起了不小的涟漪。
这位车主倾囊相授了他的用车体验,从翩若惊鸿的外观设计,到精雕细琢的内饰用料;从气度恢弘的空间表现,到如臂使指的操控配置,可谓是笔酣墨饱,洋洋洒洒。显而易见,他对自己的爱驹还是颇为倾心的。然而,文中提及的后备箱地台稍高、车机系统仍需精进等瑕疵,却引来了乌泱泱键盘侠的口诛笔伐,说他“洗地粉饰”、“蝇营狗苟”。
来龙去脉大致如下:星越L甫一问世,便仰仗着越级配置与惠而不费的价格,扶摇直上。可随着保有量的节节攀升,一些隐疾也逐渐浮出水面。譬如,车机系统卡顿、油耗略高、个别零部件存在瑕疵等等。这些问题,让一些车主心生芥蒂,甚至引发了联名申诉。而这位车主的文章,虽也提到了这些不足,但通篇基调还是偏向赞许,这就让部分“维权车主”觉得受到了冒犯。
平心而论,此番情状,屡见不鲜。在网络空间里,我们时常能撞见类似的争端。一方面,车企希冀能经由各式门路,广而告之自家产品,招徕潜在客户;另一方面,消费者也盼望能借由各类渠道,表达自身诉求,捍卫自身权益。这原本无可厚非。可问题在于,当这两种声浪短兵相接时,往往会演变成一场唾沫横飞的论战。
细细思忖,这背后折射的是怎样一种心境?依我看来,实则是一种“受害人情结”。某些消费者在购入产品之后,一旦察觉产品存在纰漏,便顿觉自己遭受了欺罔,随之滋生出强烈的愤懑与不满。此种情绪,极易使他们对任何与之观点相左的言论,抱持敌意。
这种心境固然可以体谅,但委实不宜提倡。归根结底,任何产品都断然无法臻于完美无瑕。更遑论汽车这般繁复的产品,牵涉到的零部件数以万计,出现些许小恙,亦在情理之中。至关重要的是,车企能够正视问题,戮力解决,而不是讳疾忌医、诿过于人。
当然,消费者亦有权利倾吐自己的不满,但表达的方式应秉持理性、客观,而非谩骂攻讦。我们当容许异质声响的存在,鼓励富有建设性的探讨,而不是搞一言堂。说到底,唯有透过充分的交流与沟通,方能真正化解症结,裨益行业精进。
再回到星越L这档事儿。那位车主分享他的用车体验,不过是袒露了他的真实感受,既没有义务为车企“洗地”,也没有权力阻止他人抒发不满。我们理应尊重他的见解,而不是对他进行人身挞伐。
那么,车企又该如何作为呢?我以为,最要紧的是要拿出诚恳姿态,审慎对待消费者的诉求。切莫试图掩盖问题,更不可推卸责任。积极搜集用户反馈,不断精进产品质量,提升服务水准。唯有如此,方能赢得消费者的青睐,方能在白热化的市场竞逐中,屹立不倒。
倘若车企能释出更多的赤诚,倘若消费者能多几分理性,倘若舆论环境能更趋包容,那么,雷同的争论或许就能少一些。我们翘首以盼能看到一个更为康健、理性的汽车消费市场。这不仅是车企的份内之事,也是每一位消费者的应尽之责。唯有我们戮力同心,方能共创一个更加美轮美奂的汽车生活。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