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技术演进:从1959年安全车身到1978年防抱死系统看奔驰如何将赛道血泪转化为民用保命符

1886年的一天,卡尔·本茨的妻子伯塔·本茨悄悄带着两个儿子,坐上了一台奇怪的三轮机器。那台机器发出轰隆声,冒着黑烟,缓缓驶出了家门。邻居们目瞪口呆,看着这家人沿着尘土路前进。伯塔这次旅行不是为了游玩,而是想证明丈夫发明的“汽车”真的有用。她开了100多公里,拜访亲戚,途中还自己修理了故障。这个大胆的举动,让世界上第一辆汽车赢得了人们的注意。

那台三轮汽车就是奔驰专利一号车,它用单缸发动机驱动,最高时速只有16公里。当时,马车还是主流交通工具,很多人觉得这铁家伙太吵又不可靠。但伯塔的旅程改变了看法。她路上买了燃料,清理了堵塞的油管,还发明了刹车片的新用法。这件事传开后,订单慢慢来了。

奔驰品牌从此起步。卡尔·本茨在德国曼海姆的工坊里,不断改进设计。1886年,他拿到了“燃气发动机驱动车”的专利。那辆车有三个轮子,框架是钢管做的,座位像自行车鞍座。发动机放在后部,功率不到一马力。驾驶它需要勇气,因为没挡风玻璃,也没喇叭。

安全技术演进:从1959年安全车身到1978年防抱死系统看奔驰如何将赛道血泪转化为民用保命符-有驾

十年后,奔驰推出了维多利亚系列,首次用上四轮设计。车子更稳了,能坐更多人。同时期,戈特利布·戴姆勒也在造汽车,他的公司生产了凤凰车型。1926年,两家公司合并,成了梅赛德斯-奔驰。三叉星标志象征陆地、水上和空中的机动性。

三十年代,奔驰造出了500K大型豪华车。流线型车身,闪亮的镀铬装饰,让它成为富豪的玩具。发动机有八缸,功率强劲。那时,汽车开始有液压刹车和独立悬挂,开起来更舒服。二战前,奔驰还研发了柴油发动机卡车,用于运输和军事。

战后,工厂重建,奔驰重点放在轿车和商用车上。1954年,300SL跑车亮相,鸥翼车门轰动一时。车门向上打开,像翅膀一样。这车用了燃油直喷技术,速度很快。电影明星和赛车手都喜欢它。同时,奔驰的卡车帮助欧洲重建道路和城市。

安全一直是奔驰的优先事项。1959年,他们提出了“安全车身”概念,用刚性乘客舱和缓冲区分担碰撞力。1978年,奔驰在S级车上装了防抱死刹车系统。车轮在急刹时不锁死,车子还能转向。这项技术后来成了行业标准。

八十年代,奔驰推出了190系列紧凑型车。它尺寸小,但做工扎实,被称为“小坦克”。悬挂系统调校得很软,过坑洼路不颠簸。车内噪音低,音响效果好。这个系列卖了几百万台,让更多家庭买得起奔驰。

安全技术演进:从1959年安全车身到1978年防抱死系统看奔驰如何将赛道血泪转化为民用保命符-有驾

进入二十一世纪,奔驰专注环保和智能。2009年,S400混合动力车上市,结合汽油机和电动机,油耗降低。车载电脑能监控电池状态。近年来,EQ电动子品牌推出EQC等车型。电池包放在底盘下,重心低,操控稳。充电半小时能跑几百公里。

奔驰的工厂用机器人组装车身。激光焊接缝细密,比手工牢固。工人检查每道工序,确保没瑕疵。测试场里,新车要经过高温、寒冻和泥泞路考验。工程师记录数据,调整参数。

赛车部门贡献技术。F1赛车的混动系统改进后,用在量产车上。材料如碳纤维减轻重量,提升效率。AMG高性能版本发动机,每个由一名技师手工组装,铭牌刻有签名。

中国市场上,奔驰有长轴距版轿车。后排空间大,加装舒适配置。本地工厂适应需求,生产SUV和电动车。经销商提供试驾和保养服务。

安全技术演进:从1959年安全车身到1978年防抱死系统看奔驰如何将赛道血泪转化为民用保命符-有驾

经典车修复项目在博物馆进行。老车的零件停产了,技师用3D打印复制。一辆1930年代的540K能恢复原貌,参加老爷车巡展。爱好者们聚会,分享驾驶老车的故事。

奔驰的研发中心测试自动驾驶技术。摄像头和雷达识别行人,系统自动刹车。模拟器里,工程师验证软件逻辑。但量产车仍以辅助驾驶为主,强调人控安全。

卡车和巴士部门造出电动公交车。电池续航长,适合城市线路。车队管理软件优化路线,省电省时。工地用的重型卡车,有牵引力控制系统,适应泥地坡道。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